孟化鲤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0 14:16
【摘要】: 宋代程朱理学发展到明代、特别是明代中后期,已经走向了僵化。思想的僵化导致了政治的僵化和社会的不稳定,王阳明心学的兴起,为理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但是,王阳明的致良知思想因其过早的去世而发展的并不完备。阳明逝后,其后学因其思想并不完备,所以各自沿着所认为正宗的思想路径发展。也就是所谓的“本体”与“工夫”的问题。后学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论述,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对于派系的划分,笔者采用了杨国荣先生的论述:工夫派、归寂派、现成派。孟化鲤作为王门后学的一员,更多的继承了工夫派的思想。 在本体论上,孟氏的“真心说”思想,不仅仅是其哲学思想的体现;而且,在其教育思想体及教育实践系得到体现。同时,孟氏教育实践中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极其重视所谓的“实学”。孟氏的“实学”实际上就是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工夫。对于工夫修养的重视,是孟氏哲学思想的一大特点。孟氏明确反对没有功夫修养的本体(良知)。失去工夫,也就不可能实现本体(良知)。孟氏认为“日用工夫”和“思”结合起来,才能实现良知。孟氏的这一思想在学术由“虚”向“实”的转化过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孟氏对于工夫的重视在于其对先贤的思想的再诠释。“寡欲”作为宋明理学一个重要的范畴,在所谓工夫修养上占据这极其重要的地位。孟氏继承前人思想的同时,引《易》释之。从而使“洗心”和“寡欲”联系起来,且明确区分了“圣人”“贤人”“学人”三者洗心的方式。对于“慎独”的重新认定,使得这一概念成为孟氏哲学思想特别是工夫修养的一个主要特点。与王门后学相比较而言,孟氏的慎独工夫似乎更容易做到。 孟氏对于“理欲”的划分继承了理学所一贯坚持的区别。孟氏对于“定”“几”“未发、已发”“中”等概念都做了全新的阐释,在这些阐释中,孟氏更加注重“实”的思想,反复深入的阅读、思考,使得孟氏对《易》的理解走出了一条别样的路径。 孟氏“从学为善”“学亦为实”“学在益友”“虚心勤学”的教育理念和长达三十余年的教育实践,成就了中晚明时期河洛大地一批声名显赫的人才。这一举动不仅使孟氏自己的学术水平不断提高,而且为王学在中原乃至整个北方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孟氏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成为其后学办学的宗旨和动力。正是在孟氏及其弟子的大力倡导和努力实践下,河洛大地在北宋二程之后再次兴起了讲学、办学之风。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48
本文编号:2706406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2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国根;王阳明教育思想的特质与创见[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2 杨国荣;王阳明的哲学历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杨国荣;晚明心学中的本体与工夫之辨[J];江淮论坛;1997年01期
4 戴霖;明代洛阳地区讲会论略[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杨国荣;义利与理欲:传统价值的多重性[J];学术界;1994年02期
6 杨国荣;天人之际:有对与无对[J];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05期
7 杨国荣;哲学的转换——心学的展开及其理论意蕴[J];学术月刊;1997年01期
8 杨国荣;王阳明与知行之辩[J];学习与探索;1997年02期
9 钱明;阳明后学研究的回顾与瞻望[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10 钱明;;阳明学派的门户特征[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4期
,本文编号:27064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06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