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自创生:生命—心智的连续性

发布时间:2020-06-12 13:25
【摘要】:心智(mind)现象自始就是人类关注自身而形成的一个基本哲学主题和问题域,在当代的认知科学之名下,人们整合了多方面的学科力量——哲学、心理学、神经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等——来研究它。然而,心智现象的特殊之处在于,它不仅是(第三人称的)科学方法可观察的对象,而且它也相关于(第一人称的)个体所亲历的体验。 近代,笛卡尔首次系统而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有关人的存在方式的心/身二元论的观点——心智和身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实体。笛卡尔实体二元论的观点导致了绵延不绝的争论,在当代意识研究中这个二元论的困难则被标示为“难问题”(Hard Problem)或“解释鸿沟”(Explanatory Gap)。与单纯的客观主义立场的观察和研究不同,自创生理论试图从理解生命主体性的角度出发来弥合身/心分离的概念鸿沟,建立一种有关两者统一的新理解。 自创生理论的基本出发点在于,从生命的本有的自治性(autonomy)和主体性(subjectivity)出发来理解生命的本质;并且该理论较为具体地提出了实现生命这些本质属性的自创生(autopoiesis)结构。自创生理论指出,即使最基本的生命也蕴涵了初始的心智。基于这个思想,本文试图借鉴自创生理论对蕴含在生命中的初始心智(如认知、意向性等内容)进行初步的探讨。进一步而言,为了回应心/身二元论或“难问题”,本文试图简述一种以自创生理论为基础的生命-心智的连续性论题。基于自创生理论的生命-心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生命-心智的强连续性,即生命和心智共有一组核心的形式和组织属性,心智的功能属性是心智基本功能属性的升级版本。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理论生物学中的自创生理论与当前心智哲学中关于心智本性的研究结合在一起;对于生命-心智的连续性问题本文也阐明了某种具有建设性意义的看法。
【图文】:

自动镶嵌,计算机模型,边界,吉纳


在这个自动镶嵌机的计算机模型中,边界的膜是由C组分构成的,它形成了一个三维的边界。C一D是C的衰变成了D,D不能再整合到细胞膜中,于是进入外部的环境。由此边界上出现了一个空洞。B组分是通过A+A一B的反应得到的,该反应只能在边界之内进行。并且布尔吉纳假设C催化了该反应。在边界内部,B的聚集是有一个上限的。A在系统的环境中处于一个比较高的聚集,它可以自由地穿过薄膜。因为在系统内部有一个关于A的反应,系统具有一个A的流动性网络。完好无损的薄膜对于B而言是不可穿过的,于是它在边界内聚集,如果B与边界内的空洞碰撞,它附着在表面上并且修复这个破洞。如果这个破洞的大小正好是一个C,那么B就可以完整地修复这个破洞;如果破洞的大小大于一个C,那么B就很有可能通过这个破洞进入到外部环境中,由此也会增大这个破洞。瓦雷拉和马图拉纳认为自创生必须在“物理空间”内才满足生命的标准。以上布尔吉纳的计算机模型可能不是很尽人意。比特博尔和路易斯2001年声称

化学模型,计算机模型,边界,外部环境


图2.3最小自创生的化学模型。转引自Tho呷son,E.,2007,MindinL旅BIOIOg梦Phenomenolo舒andthScieneesofMind,TheBelknapPressofHarvardUniversityPress:London,P.114.可以看到,,自创生化学模型和计算机模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它们都试图让系统维持一个平衡的边界,使得这个边界将自创生系统与外部环境区分开而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N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任晓明;生命本质辨析[J];南开学报;2003年02期

2 李恒威;;意向性的起源:同一性,自创生和意义[J];哲学研究;2007年10期



本文编号:27095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095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1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