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西方诠释学演进逻辑及其形而上学重建

发布时间:2020-06-15 23:09
【摘要】:西方诠释学(Hermeneutics)源起于古希腊时期人们在搜集神话和宗教经典文献过程中对于诠释方法的反思和探索,在中世纪《圣经》诠释的活动中强化了自身作为诠释方法的理论内涵。在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发现”以及科学理性的广泛传播的背景下使自身蕴含的主体性意识和方法论意识逐渐觉醒,开始了诠释学冲破神学束缚,成为具有普遍学科适用性的理论构建之路,并在自身普遍性的诉求中,不断体现着对于“人”的反思与关照。施莱尔马赫的普遍性诠释学使诠释学获得了真正的普遍性意义,探索着读者对于作者生命总体(Ganzen seines Lebnes)的理解;狄尔泰面向精神科学的诠释学揭示了诠释学的普遍性与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性的理解问题之内在关系,使“读者对作者的理解”与“人的自我理解”的内在关联得到彰显,从而也进一步强化了诠释学作为科学方法论的理论诉求。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学者通过有关诠释学基础问题的进一步反思,实现了诠释学从方法论到本体论的转向,完成了当代诠释学的形而上学奠基与重构。在二十世纪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发生以前,现代诠释学视域内的“理解”问题大多被学者置于心理学方法和人的精神超越性的视角下,实现读者对于作者创作精神的理解。这种思维模式在现代知识论形而上学的背景下,弥合主客体二元分立之关系,并在工业时代科学理性对于自身至上性强调的过程中,将科学方法论的建构作为诠释学理论指向的唯一目标。诠释学在对于人类精神形而上的超越性的关照中,遗忘了“理解何以可能”等基础性问题的反思。二十世纪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正是希望通过这些对于诠释学基础性问题的探求,超越近代知识论形而上学主客体二元分立的思考模式,在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实现当代诠释学的形而上学重建。海德格尔通过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和实际性诠释学的提出为当代诠释学本体论转向拉开序幕。在本体论转向的过程中,海德格尔通过此在的本体论分析使“理解”的内涵从主体对于客体的理解行为,转变为人的此在的存在方式,诠释学实现了存在性奠基;海德格尔对于此在的时间性分析和实际性诠释学的提出,使“理解”从读者依靠心理学方法对于作者创作精神的回溯,成为“此在”当下开展的理解之筹划实现的无限可能性,实现了诠释学的时间性奠基;伽达默尔对于“效果历史”的揭示,利科对于历史所包含叙事性的揭示,使历史从必须被克服的障碍,成为了创造性发生可能性存在的历史根源,实现了诠释学的历史性奠基。在奠基的过程中,学者们还尝试进一步揭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精神科学)在诠释学视域内的内在关联。利科通过“说明”与“理解”之间辩证关系的揭示,彰显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范畴内的辩证统一关系,这种关系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排他性关系,而是在人对于世界和自身的理解过程中互为补充和互为前提的互补性辩证关系。此外,利科通过理解过程中“我在”的优先性地位的论证,为主体性形而上学纯粹的“我思”注入了理解的内容,使“我在”的存在性和“理解”的可能性在诠释学的理论范畴内得到了基础性的本体论支撑,在“实是之所以为实是”~((1))的本体论视域内,完成了“理解之所以为理解”的形而上学重构。西方诠释学在哲学的土壤里获得了理论构型的内在动力,并在形而上学自身的批判与奠基中,完成了本体论转向与形而上学重建,与西方形而上学的演进逻辑表现出相互关照性。而在这种关照发展的过程中,西方诠释学在吸收形而上学内涵中合理性要素的同时,也在古希腊世界二重化的哲学运思影响下,为自身埋下了异质性的种子。在现实的冲刷中,诠释学内涵中的异质性要素彼此竞争并不断碰撞和交融,使诠释学的理论样态呈现为一种历时继承性与共时多样性,并在这种多样性的展现中扩大着理论外延,推动着人类对于“理解”问题思考的不断深入,人类就是在这种思考中完成了对于历史文化内涵的把握和时代精神的凝练。从这个意义来说,诠释学的演进史就是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诠释史,人类理解活动在关注自然世界的同时,不能失去对于美好精神的追求,二者对于体现人的生命完整性同等重要,这也是在新的维度内完成形而上学奠基的意义所在。本文力求在西方诠释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逻辑脉络中,在西方哲学对于人的“理解”问题的关照下,分析诠释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并尝试在古希腊语文学和宗教经典文本诠释方法的考察中,勾勒出诠释学理论内涵的原初样态和始源诉求;在文艺复兴“人之发现”的背景下,考查西方诠释学演进逻辑中主体性意识的觉醒;在近代科学理性发展中,反思诠释学方法论意识形成中所蕴含的理论诉求,并在诠释学普遍性的诉求中,探索其对于“人”的关照;在当代哲学诠释学的本体论转向中,思考诠释学视域内“人的有限性”之揭示的奠基意义,从而挖掘当代诠释学重建的理论价值。在挖掘西方诠释学奠基意义的同时,关注西方诠释学与形而上学演进逻辑的内在关联,从中总结出诠释学理论构建的逻辑向度与西方精神文化传统的内在关系,从而为中国诠释学未来的发展与理论构建提供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089.2


本文编号:27151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151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d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