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董仲舒历史发展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08:52
【摘要】: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历史哲学思想中的历史发展论,以天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以天人感应理论为框架,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在天与人的力量推动作用之下,按照“取法于天”且“乐而不乱,终而复始”的“王道”,这一历史规律发展着;以“有道”伐“无道”的方式,从有序到无序,再从无序到有序,在“三统”的循环形式中不断地运动着,在“天子、王、帝、皇、民”这一历史推迁的形式中,表现出一种不可逆转的向前发展趋势。从一个较短的时段和局部小范围上看,历史确实是在以重复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进行着,但从长时间距离看,从大范围上看,历史是在从古到今,由远至近地向前发展,历史并不是在原地循环,没有前进。夏、商、周、春秋、秦、汉各朝代的更替,是在有序到有序,有道伐无道的形式中,在“三统”循环模式里进行运动,但从“绌夏、亲周、故宋”的历史发展时间远近上看,从“天子、王、帝、皇、民”的历史过程上看,这几个朝代的历史都是向前发展,并不是在原地作简单的循环运动,而是在循环的运动之中向前发展。因此,董仲舒的历史发展论,实为一种“小循环,大前进”的历史发展论。他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纯粹的历史循环论者,他是在循环论中谈论历史的前进发展。如果仅把董仲舒的历史观视为一种纯粹的循环论,而忽视他的历史前进思想,那么对董仲舒的历史观理解,就会产生偏颇和误解。总之,董仲舒在神学唯心论下讨论天与人的协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高扬人文主义精神,其思想对许多思想家,例如司马迁、何休、康有为等产生极大影响,也为西方造化论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起到很重要作用,还有其历史继承性和政治民主宽容精神、自我反思精神和强烈的时代感,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董仲舒的历史观,给予全面、客观地评价。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历史哲学思想中的历史发展论,以天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动力,以天人感应理论为框架,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在天与人的力量推动作用之下,按照“取法于天”且“乐而不乱,终而复始”的“王道”,这一历史规律发展着;以“有道”伐“无道”的方式,从有序到无序,再从无序到有序,在“三统”的循环形式中不断地运动着,在“天子、王、帝、皇、民”这一历史推迁的形式中,表现出一种不可逆转的向前发展趋势,从一个较短的时段和局部小范围上看,历史确实是在以重复循环的方式在运动进行着,但从长时间距离看,从大范围上看,历史是在从古到今,由远至近地向前发展,历史并不是在原地循环,没有前进。夏、商、周、春秋、秦、汉各朝代的更替,是在有序到有序,有道伐无道的形式中,在“三统”循环模式里进行运动,但从“绌夏、亲周、故宋”的历史发展时间远近上看,从“天子、王、帝、皇、民”的历史过程上看,这几个朝代的历史都是向前发展,并不是在原地作简单的循环运动,而是在循环的运动之中向前发展。因此,董仲舒的历史发展论,实为一种“小循环,大前进”的历史发展论。他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纯粹的历史循环论者,他是在循环论中谈论历史的前进发展。如果仅把董仲舒的历史观视为一种纯粹的循环论,而忽视他的历史前进思想,那么对董仲舒的历史观理解,就会产生偏颇和误解。总之,董仲舒在神学唯心论下讨论天与人的协调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影响,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高扬人文主义精神,其思想对许多思想家,例如司马迁、何休、康有为等产生极大影响,也为西方造化论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播起到很重要作用,还有其历史继承性和政治民主宽容精神、自我反思精神和强烈的时代感,对我们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借鉴与启示意义,我们应该重新审视董仲舒的历史观,给予全面、客观地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1
【分类号】:B234.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雪;王充道家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卢志宏;张雯;;伪译现象对于翻译的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张实龙;师道与臣道——论董仲舒与公孙弘的冲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刘贵军;;范晔的东汉正统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强舸;;血缘社会与专制国家:古代中国国家起源的一种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方潇;;“作为法律资源的天空”——天学视野下君权制约和秩序构建的法律意义[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7 李洲良;;阐释的权利:董仲舒释经方法论要——春秋笔法与今文经学(下)[J];北方论丛;2006年02期

8 林宪亮;;《世说新语》文体辨析[J];北方论丛;2009年01期

9 庄小霞;;曙光与暗流:汉初的儒学之兴——战国到汉初之间儒学发展初探[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2006年03期

10 胡兴华;;从《新语》的天道观看陆贾思想的源流与归属[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曾建平;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施克灿;;中国教育史研究中的考证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3 唐毅;;从“神仙”到“凡人”——对汉画像石艺术中“女性形象”变迁的解读[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弘政;;社会发展合理性:深化发展哲学研究的新论域[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左玉河;;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晚清学术分科问题的综合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0年卷[C];2000年

6 王先明;;“参采中西创新知”——康有为与戊戌“新学”的文化特征[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4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成成;陈寅恪“文史互证”思想与方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白宇;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成庆;晚清的历史意识与乌托邦意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许志威;王

本文编号:27173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173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71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