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结构实在论及其模态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7 19:24
【摘要】:关于我们当下最佳的科学理论是否是实在的问题,一直是科学哲学讨论最持久,争论最激烈的核心问题之一。科学实在论者与反实在论者在科学理论术语指称的实在性及理论发展的连续性等方面持有相反的立场并僵持不下。结构实在论者提出用数学结构来处理科学理论之间的关系,旨在避开悲观元归纳的情况下为科学实在论进行辩护,试图回答科学理论的连续性问题,并发展成一种试图用结构解释一切的形而上学。结构实在论从三十年前被沃勒尔提出并引入科学哲学以来,发展出不同的进路与观点,但也遇到了作为一种关系的结构在因果上是否是惰性的、纯结构如何形成个体性等诸多问题的挑战,引起了当前科学哲学研究者的兴趣。通过聚焦结构如何具有模态性以及模态性如何解决纯结构缺乏因果力及无法形成个体性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1)从科学理论的发展及语义学角度树梳理了历史上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主要争论,对科学实论对科学发展的连续性给予的论证及其遇到的困境进行了分析;(2)论述并比较了结构实在论的4种不同进路;(3)针对纯结构不具有因果性,因而不能进入物理世界,只有必然性而不具有模态性的批评,分析了已有的解决方案,并尝试根据结构共相概念对结构何以具有因果性进行辩护。通过以上研究工作,本文尝试性得出以下观点:(1)结构实在论的提出,针对的是科学理论的术语指称是否为真以及科学发展的连续性问题;(2)温和的结构实在论与建构的结构实在论是对极端的本体的结构实在论的一种修正,纯结构缺乏因果力及无法形成个体性,难以介入物理世界,是结构实在论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3)结构共相为结构具有模态性,进而解决结构的因果性与实在提供了可能,排列共相与通过分有原初共相而得到的殊相化的共相形成的一种新的结构共相,可以解决结构共相何以与殊相同构的问题,结构共相与因果结构主义相结合,可以为结构何以具有因果性提供可能的解释。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N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毅衡;;论人类共相[J];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2015年01期

2 高新民;;对现代西方哲学中有关共相问题的辩证沉思[J];华中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

3 E.A.曼丘尔 ,В.П.菲拉托夫 ,刘玲;评《物理学认识的“共相”问题》[J];国外社会科学;1989年06期

4 严春友,刘祥峰;中世纪共相问题的争论及其意义[J];晋阳学刊;1998年05期

5 胡军;金岳霖共相论剖析[J];哲学研究;1990年03期

6 施玉刚;;从共相问题看心灵和实在的关系[J];西安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用于治疗癌症的共相超声波[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1999年02期

8 涂德晖;;共相论争的逻辑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9 甘绍平;试论共相[J];国内哲学动态;1985年11期

10 杨芬琴;;减压让教与学共相长[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勇;;拼接镜面共相技术研究的进展[A];2013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13年

2 刘政;王胜千;饶长辉;;基于远场相似度的稀疏光学合成孔径系统共相探测方法的闭环实验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许倬云;江河万古:历史的共相与殊相[N];北京日报;2019年

2 许倬云;历史的共相与殊相[N];甘肃日报;2019年

3 柳国良;文本与图像的共相之路[N];湖北日报;2018年

4 厦门大学哲学系、知识论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 陈嘉明;“一”与“多”[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文计孙 周炳q;陈丽 所怀大者 探寻企业和社会共相和谐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6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 李志宏;在“美的事物”中寻找“美”如同水中捞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7 记者 赵晓琳;2天38家定增 新三板再融资现三大共相[N];上海证券报;2015年

8 ;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之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9 王珍;可简勿繁[N];中国民族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董理;合成孔径望远镜共相误差多谱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9年

2 李杨;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系统的共相探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7年

3 岳丹;基于相位差算法的拼接镜共相误差探测与图像复原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安然;结构实在论及其模态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2 边巴;论古印度哲学中的“共相”问题[D];西藏大学;2018年

3 韩旭;论感性认识得以可能的条件[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10年

4 孟玉凰;基于色散条纹传感技术的拼接镜共相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7年

5 李巍;名实与指物[D];兰州大学;2008年

6 杨淑敏;冯友兰文化类型说述评[D];河北大学;2000年

7 董方洁;金岳霖天人关系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8 魏淑芬;斯特劳森的个体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帅倩;论阿贝拉尔的共相观[D];四川大学;2007年

10 许春;《论道》个体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18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18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76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