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名学”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0 20:12
【摘要】:战国末期,我国由奴隶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变革。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导致社会上名实不符的情况十分普遍。公孙龙针对当时社会名实不符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名学”理论。公孙龙的“名学”理论包括“正名”理论和“用名”理论。首先公孙龙提出了“正名”理论的基本概念,即“物”、“实”、“位”、“正”、“名”、“指”。在此基础上,公孙龙论述了“以其所正,正其所不正;不以其所不正,疑其所正”的“正名”方法、“唯乎其彼此”的“正名”标准以及“审其名实,慎其所谓”的“正名”宗旨。公孙龙的“用名”理论是对其“正名”理论的具体运用。公孙龙的“用名”理论包含了对“白马非马”、“坚白石二”、“二无一”三个命题的论证。其中,“白马非马”的论证是主要论证,“二无一”的论证和“坚白石二”的论证是佐证“白马非马”论证的。公孙龙“名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从内涵和外延对概念进行分析、论述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使用了多个论辩推理形式三个方面。公孙龙的“名学”理论奠定了中国古代逻辑的理论基础,对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相结合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12;B225.4
本文编号:2722911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12;B225.4
【相似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尹晓晓;公孙龙“名学”理论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229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22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