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观哲学”的演进看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实质
发布时间:2020-06-21 02:13
【摘要】: 在哲学演进的历史与逻辑中,哲学作为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表达,一直具有“世界观”的一般属性,尽管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哲学理论之中没有“世界观”的概念,但哲学一直以“本体论”的形式为人类承担着对“整体”、“无限”的世界做出“终极解释”的任务,本体论哲学与“世界观”也就具有了内在的通约性。“世界观哲学”也因此可以看作是人以反思方式对世界终极性存在的确认、理解的理论表达。然而,内在于意识之中的“哲学”所信守的那种不变的“世界观”解释,在面对意识之外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时,客观上必然引发哲学的“世界观”发生变化。“世界观哲学”一次次否定曾经的“解释”并返回“原初”,走入了循环解释的“怪圈”。马克思“新世界观”超越了传统“世界观哲学”的局限,开启了现代哲学发展的新途径。无论在理论意义还是在现实意义上,马克思的“新世界观”都具有萨特所说的“不可超越性”,这也是引发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新世界观”持续关注以及本文从“世界观哲学”演进的角度对马克思“新世界观”实质进行系统研究的原因所在。 文章从西方传统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入手,阐释了传统“世界观哲学”如何以内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预设的、永恒的、抽象的“本体”解释现实世界存在与变化并表达人与世界的关系,梳理了传统“世界观哲学”在古代本体论、近代知识论和德国古典哲学阶段的精神主旨、理论特点和演进变化。指出在传统本体论哲学阶段,人们从人自身之外寻找整体世界的根据,并以超验的、预设的、永恒的、绝对的“本体”作为解释世界上其它存在的“终极根据”,从而以“本体论”思维方式将“世界观”与哲学牢固地联系在一起,导引着后世哲学以此理路构建出多种解释世界的哲学理论;近代知识论哲学因人的自我意识的提升,将人的思维与存在剥离开来,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符合从而保证认识世界的有效性,从而将世界划分为主体与客体相对立的二元世界。因此,近代知识论哲学的“世界观”开始打上了“自我”的烙印,并增加了人的感性因素的成分;德国古典哲学是对人与世界的历史性、现实性予以思辨思考的“世界观哲学”。康德确定了“实践理性”高于“理论理性”的原则,从而也就确定了人在现实世界自由行动的合法性。黑格尔确立客观的“绝对精神”为世界的最高存在,又以辩证法将历史现实融入“绝对精神”的自我异化、自我扬弃、自我实现的过程之中,这样黑格尔就以辩证法化解了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对立,实现了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的抽象统一,从而将传统“世界观哲学”推向了最高峰。然而,无论传统“世界观哲学”怎样变换形式,传统“世界观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始终将“世界观”置留在哲学抽象意识的规定之中,从而造成了人与世界的现实性、历史性的缺失,丧失了哲学“改变世界”的功能。 正是基于这种对传统“世界观哲学”的认识与理解,文章着重阐述了马克思对传统“世界观哲学”的批判,对比分析了传统“世界观哲学”和马克思“新世界观”在理论出发点、思维方式和理论任务上的不同,详细论述了马克思“新世界观”内在的唯物史观与人本学相统一的基本性质,呈现出现实性与理想性、实证特点与形而上维度、历史现实与哲学性质相统一的主要特点。通过一系列的论述、分析,文章指出从马克思“新世界观”内含哲学的批判精神、理想精神和超越精神的特殊性上看,“新世界观”作为其所处时代的“精华”,仍然为人类提供哲学的反思层次上“世界”的图景,因此,“新世界观”在某种意义上还是“哲学”;但由于“新世界观”更具有不同于传统“世界观哲学”的现实性、实证性和历史性的特点,从根本上区别并超越了传统“世界观哲学”,“新世界观”实质已经“根本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了,因此,“新世界观”具有传统“世界观哲学”不可比拟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0-0
本文编号:2723332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0-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明;重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性质与意义[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杨学功;超越哲学同质性神话——从哲学形态转变的视角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3 陆杰荣;论哲学境界的世界观品格[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4 邹诗鹏;当代哲学的本体论转换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J];江海学刊;2001年02期
5 陈先达;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及其当代价值[J];江海学刊;2002年03期
6 高清海,孙利天;哲学的终结与人类生存[J];江海学刊;2003年05期
7 陆杰荣;论哲学境界的精神旨趣与当代使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1期
8 陆杰荣;张伟;;哲学境界:诠释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新视角[J];教学与研究;2008年11期
9 陆杰荣;论哲学世界观的品格与命运[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5期
10 陆杰荣;;从境界的维度解读当代意义上的形而上学[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27233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23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