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哲人与城邦的冲突及出路:柏拉图政治哲学新探

发布时间:2020-06-21 08:48
【摘要】: 柏拉图政治哲学的起点是面对苏格拉底之死所引出的哲人与城邦的冲突关系问题。可以说柏拉图的所有著作都是对哲人与城邦关系的这一问题的回应,以自己的方式努力做出解答。本文主要分五个方面,首先是阐释柏拉图政治哲学的提出,解释其特别的写作手法及哲人与城邦问题的浮现,第二是分析哲人与城邦冲突的原因,第三部分是写化解这种冲突的首次尝试即言辞中的正义城邦实现的不可行性,及对政治事物本质的阐明,而这种阐明为最终化解冲突奠定了基础,第四部分是陈述化解冲突的最终出路,最后一部分是柏拉图政治哲学对后世的影响。柏拉图所有的著作都是对话戏剧体,我们要明白的是柏拉图的所有写作都是一种技艺,而不仅是报道,或者说根本就不是报道,是主动的写作而不是被动的记录,柏拉图的所有作品表现的是其伟大的修辞术,是通过这样的修辞术对世界的一种表现。这意味着其作品是一个整体,每个部分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这点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这是柏拉图对哲人与城邦冲突问题的回应。 哲人与城邦的冲突,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哲人与民众的对立。哲人拥有独特的天资,他们热爱并追求超越于意见之上的真理,而民众信赖意见,他们的生活由对生活的各种各样的意见组成,这些意见大多是些想像,至多不过是些信念。这意味着哲人与民众本性的不同。另外,哲人与民众比起来总是处于少数人的位置。第二个原因是哲人与智者、假哲人的对立。智者和假哲人们所谓的智慧不过是众人的意见,他们误导民众,他们之所以会作恶是因为他们并不知在做恶,因其不知何为善、恶的真正知识。他们拥有的只是关于善恶的意见,在流俗意见中,他们把自己无法理解的哲人视为无用的废物,他们服务于身体而非灵魂,从而导致哲人处境的危险。第三是哲人追求自然正当秩序威胁并挑战城邦权威代表的城邦传统秩序。哲人区分了习俗和自然,并努力探寻何为真正的自然正当生活,质疑权威所代表的传统律法,将权威存在的依据连根拔起,认为只有自己研究的自然才是真正的权威,这是任何城邦权威所不能容忍的。第四个原因是哲人本身缺乏自知之明。通过《申辩》柏拉图让我们注意到阿里斯托芬对苏格拉底的描绘,即苏格拉底是个对自己的处境毫无自知之明的人,并在《斐多》中给予了相应的默认,即苏格拉底不懂得去辨识人性,也因此而缺乏自知之明。第五个原因是哲人本身的判断也需要受到检审。哲人一向以追求超越于意见之上的知识为己任。但这种追求本身是否正当还有待证明,同时哲人所谓的知识也有待证明。在城邦面前,哲人需要辩明自己生活的正当性。在《理想国》中柏拉图通过构建言辞中的绝对正义城邦来解决哲人与城邦的冲突,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这种言辞中的绝对正义城邦在地上不会实现,主要是因为这个言辞中的绝对正义城邦本身违反自然,是一个乌托邦。由此,这次进行的首次尝试虽然失败了,没有告诉我们现实中可以实现的最可能好的政治制度,却告诉我们了政治事务的本性和局限:城邦或者政治事务的本质就是它们低于个体所能达到的完美。通过阐释政治事务的本质,就为化解哲人与城邦的冲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哲人与城邦冲突的最终解决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第一是哲人改变生存方式,成为政治哲人。这并不意味着哲人不再研究自然,哲人仍然无畏地研究自然,但同时也开始学习人事,去理解政治事务。哲学成为政治哲学只是意味着生存方式的改变。也就是说,政治哲人在城邦中的言行发生了改变。政治哲人们由此在城邦改变以往对哲人的无用有害的印象,给城邦留下好的印象,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邦。第二是影响立法者,努力实现法治国家。法治虽然不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却是现实中最可行最稳靠的政治形式,在哲人影响立法者而成的法治城邦中哲人必会与城邦相安无事,且相得益彰。第三是诗教及柏拉图的写作。柏拉图认为法律的写作必须结合诗,并认为诗可以很好的感化民众,但这种诗必须超越流俗意义上的诗,这是种全新的从属于哲学的诗,这也便是柏拉图的写作。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502.232;D0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文娟;;中西语境下的“母性缺失”——再议“美狄亚”与“细侯”形象[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赵宗亮;;权利政治初论——方法、观念与实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3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4 周方珠;论翻译与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吕新雨;戏剧传统在大众传媒时代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6 陈义平;权利与法治:康德法哲学的二维视界[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7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8 方卿;;论洛克的政府理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赵庆寺,王启华;20世纪60年代美国同性恋运动兴起的历史考察[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10 张飞;;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思想与经典阅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山奎;;论虚无主义的历史主义根基——兼论施特劳斯的海德格尔批判[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彭彦录;;论君特·格拉斯小说中的反乌托邦情结[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靳凤林;;古希腊城邦自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美德伦理[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汉语否定词的“实质”与演变[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6 张彦丽;;“比较的”与“文化的”法研究——中、日、美学者围绕中国“法”问题的论争及其思想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7 胡显章;;促进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培养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才[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对策与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8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9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樊改霞;;从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看国家教育制度的形成——兼评安迪·格林教授关于民族国家教育制度的形成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徐媛媛;德尔斐神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9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赵小军;萨特实践观与马克思实践观之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吴玄;马基雅维利与威尼斯城市共和国宪政[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唐闰杰;实用刑事推定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邓岚;《苏菲的世界》:多面体折射下的人生呈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马晶洋;论宗教学视域下希腊公民团体的演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杰;尤金·奥尼尔的精神生态意识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兆余;产权视角下的国家形成理论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238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238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307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