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看”:海德格尔与亚里士多德的思域融合

发布时间:2020-06-22 10:32
【摘要】: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介绍海德格尔在形成《存在与时间》这本著作之前的思想历程,以及当时德国思想界的整体情况。笔者将这个时期的描述重点放在海德格尔提交马堡大学教职申请论文的前后。提出的主要观点是:此时的海德格尔已经脱离了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渐渐的形成了自己对于“现象学”的独特理解,而这种理解正是从亚里士多德和古希腊文本出发而来的。当时德国思想界受到两股比较强大的思想流派的影响,对亚里士多德和古希腊的阐释工作也概莫能外,笔者将其称之为“康德模式”与“狄尔泰模式”。海德格尔更接近于后者,因为狄尔泰的“体验”和“理解”概念正是他在阐释亚里士多德时提出研究“现实生命”和建立一种“解释学”的门径所在。 本文的第二章内容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详细分析了海德格尔就职马堡大学的论文:《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一种解释学处境的标画》。在分析的过程中,笔者把关于“看”的问题作为主要线索,涉及到海德格尔渊源于古希腊的所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正是《存在与时间》写作的基础。在分析海德格尔这篇论文的时候,笔者还观照到了《存在与时间》以及《路标》中的相关内容,以使他们在海德格尔思的问题上形成一种互为言说、互为贯通的结构。对解释学三个要素即“看的位置”、“看的方向”和“看的范围”的分析,深刻地描画出了海德格尔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亲缘关系,可以说,如果没有对亚里士多德文本的“看”,以及对这种看本身的“看”,海德格尔就不能形成他自己独特的思性语言,也无法获得从“现实生命”(此是)通达“是”本身的追问道路。 文章的第三章和前两部分一样,被分为两小节。在第一节的内容中,笔者从亚里士多德文本出发,考察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希腊性思想的规定,为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解释寻找其本源基础,给予观看看本身的“看”以“被看”的可能性,只有在“被看”中,海德格尔超越亚里士多德和形而上学之处才变得更加澄明。在通过严密的论证之后,笔者于最后一节肯定了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解释在纯粹思的尺度上开放了希腊性语言的言说力度,而海德格尔自己正是借助这种言说之力才成为纯粹思者的。文章进而对纯思之域划出了边界,并观照到作为思物之衍生的哲学问题和哲学史。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516.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斌,张艳芬;从“对象”到“看”——维特根斯坦语言观的一个转变[J];现代哲学;2003年01期

2 向丽;;看:一种意识形态凝视?——关于“美”的审美人类学阐释[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5期

3 刘国燕;;语助词“看”及其组合浅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王冰冰;;析视觉文化时代人们的“看”心理[J];语文学刊;2009年09期

5 祁宏超;;从《断章》中的“看”看互文性[J];大众文艺;2010年06期

6 李茂宁;玄颖双;;“看”的多重语义分析[J];文艺生活(艺术中国);2011年06期

7 廉照春;俄语中“看”一词的表达翻译[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章雪富;哲学心理主义和维特根斯坦的“意向性”理论[J];浙江学刊;2003年01期

9 郭莉琳;;语助词“看”字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郭莉琳;;试探语助词“看”的语法化[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宋唐;王丽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网络化条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2 宋唐;王丽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网络化条件下高中生自主学习[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晓琪;章欣;;“据……看/说”及其相关格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4 范凌;;身份转移——一幅中国画中的四种“看”的策略[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仲辉;“看”:海德格尔与亚里士多德的思域融合[D];兰州大学;2007年

2 邵良;现任校长看“一费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曹[?;关于see隐喻性搭配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云;视觉动词“看”、“见”使用情况历时、共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255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255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2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