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
发布时间:2020-06-23 15:48
【摘要】: 现象学首先是指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既是胡塞尔现象学最忠实的继承者,又是其最激烈的反叛者。他们二人的思想之间的张力之大,为西方哲学史上所罕见。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他对“现象学的三个重要发现”——意向性、范畴直观、“先天”的本真意义——的积极因素的肯定、吸收和利用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的不同则在于他不仅彻底抛弃了后者的先验唯心论的立场,而且还认为现象学就是关于存在的意义问题的科学,现象学不应是认识论而应是本体论。现象学因此成为“本体论的现象学”,这就是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 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上述这种态度与他对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笛卡尔以来的近代主体性哲学及胡塞尔现象学与这种哲学的关系的看法有关。在海德格尔看来,尽管胡塞尔现象学特别是它的三个重要发现在挑战笛卡尔式的心物二元论、突破传统的真理和存在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无论是从其理论内容本身来看,还是从胡塞尔对他本人的哲学与笛卡尔、康德等人的哲学的关系的自我陈述来看,胡塞尔现象学都可以说是未脱近代主体性哲学之窠臼。对于海德格尔来说,这就意味着胡塞尔现象学与笛卡尔、康德等人的哲学一样都遗忘了存在问题,从而留下了本体论上的“空白”。近代主体性哲学在本体论上的“空白”状态首先表现为这种哲学把一切都归结为“主体”,却没有对“主体”本身的存在方式进行必要的规定;而之所以缺乏这种规定则是因为存在本身的意义没有得到应有的规定。 针对笛卡尔以来的主体性哲学特别是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或“意识现象学”把一切都归结为“主体”或“意识”(Bewusstsein),却遗忘了“主体”或“意识”本身的存在方式问题的缺陷,海德格尔提出了对“主体”或“意识”的存在本身(Dasein)进行追问的要求。这意味着被包括胡塞尔现象学在内的主体性哲学所忽略的“主体”或“意识”的存在问题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却是现象学面临的迫切问题,现象学的出发点不再是“主体”或“意识”本身,而是“主体”或“意识”的存在,即“此在”。这就是现象学从“意识现象学”向“此在现象学”的转变,这个转变构成了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的第一个维度。 针对包括胡塞尔现象学在内的主体性哲学未能对存在本身的意义问题进行追问的缺陷,海德格尔强调“一切迷中最大的迷”不是认识之迷,而是存在之迷,现象学应该以“存在者的存在”而不是“对存在者的认识”作为研究的主题和对象,即现象学应该是本体论而不是认识论。这就意味着在海德格尔那里现象学在从意识现象学转变为此在现象学的同时,也从认识论转变成了本体论。这是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的第二个维度。 可见,海德格尔把现象学发展成为“本体论的现象学”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对 主体性哲学的在本体论上的缺陷进行批判的过程。这种批判首先是对主体性哲学的 “主体”概念本身的批判,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还相继对这种哲学的“世界\“真 理”、“时间”、“存在”等概念进行了系统而彻底的批判,从而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 幅波澜壮阔的思想斗争的画卷。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516
本文编号:2727556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516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郭星华;邱洪敏;;法律的“在场”与“不在场”——对一起赡养纠纷调解事件的法社会学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陈凡;傅畅梅;;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J];哲学研究;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凡;;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向阳;走向澄明之境—技术哲学视阈中的技术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275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27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