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胡塞尔《逻辑研究》中的含义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516.52;B8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旭阳;许远理;;心理学中的物性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倪梁康;;现象学的方法特征——关于现象学与人类学、心理学之间关系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任军;;胡塞尔现象学与自然主义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李云飞;;从纯粹自我到习性自我——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引导动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王浩斌;;试论胡塞尔生活世界理念的方法论特征[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薛莉;;读胡塞尔《几何学的起源》有感[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9 伊迎;;化功大法——评后结构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10 申屠云峰;;米勒的翻译伦理观浅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燕;;弗雷格意义理论浅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高坚;高红艳;;新闻理论研究中的方法论试探[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3 杨薇;;对科技活动的理性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李松林;;声音制作技术的发展与嬗变[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5 戴劲;;马克思和胡塞尔论生活世界问题[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6 仰海峰;;形而上学的解构与面向未来的承诺:德里达解读马克思[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7 王牧;;学科建设与犯罪学的完善[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8 戴茂堂;;超越自然主义的美学革命——康德“审美判断力批判”的现象学解读[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江怡;;胡塞尔是如何反对心理主义的?——对《逻辑研究》第一卷的一种解释[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张学广;;经验与理解(提纲)——经验主义历史演进中的一个重要论题[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6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7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邹兰兰;刘恒创作综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昕;《道德情操论》的行为合宜性问题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涛;生活世界与感性世界[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贾程程;缘何应建立中国女性科学范式[D];东华大学;2011年
7 赵振鲁;诠释学视域下柯林武德的问答逻辑[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马进;语文教学中“爱的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汤星亮;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权力问题探微[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余庆;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中的教学语言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283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28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