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8 03:43
【摘要】: 在中国传统社会,“名分”往往用来指代某一社会个体的身份和地位,是人们普遍使用的的日常用语。从现代社会学的观点来看,“名分”的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社会角色及其规范。它是古代中国人用来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核心概念,与传统中国社会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社会管理的角度对“名分”的深刻含义及其思想来源进行分析和研究,对理解传统中国社会的构序方式,乃至从新的角度看待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名分”这一概念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形成与当时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创立新的社会管理体制密切相关。本文首先对“名”、“分”两字字义的来源以及“名分”概念的产生过程进行了梳理,分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讨论“名分”的基本概况,认为“名分”思想可以从三个基本层面加以把握,即信仰与价值,制度与规范,教育与教化等。以此为分析框架,本文对先秦儒家学派不同时期的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的“名分”思想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试图勾勒“名分”思想在先秦时期不断发展与完善的基本历程,揭示“名分”背后蕴涵的深刻意义。 孔子是“名分”思想的开山鼻祖,他发现了“名器”在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和意义,因而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信仰和价值体系,指出只有社会个体尊重“名器”,践履自身的角色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的有序化,维护社会稳定。身处战国中期的孟子从现实“人爵”制度的蜕变和异化中认识到,构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根基在于端正个体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因而主张从“正人心”出发救治乱世。他探索了“正人心”的种种途径和方法,指出培养个体道德是实现社会有序稳定的根本保障,认为人们只有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态度践履各种社会规范,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会问题。荀子作为战国末期的大思想家,吸收了诸子百家在“名分”思想方面的思考和创造,形成了相对完备的“名分”思想体系。他坚持儒家的信仰与价值观念,批驳百家之说,主张充分运用“名”的功能为构建新的社会秩序服务。他考察了社会的构成方式以及个体的自然属性及认知能力,以“群”、“欲”、“辨”三方面为基点,论证了社会规范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分”为基础上沟通了“礼”、“法”,对“礼”进行了重释和创新,勾勒出新秩序系统——君主专制制度的基本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2
【分类号】:B22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雪峰;;揭开“名分”的面纱——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法哲学反思[J];法学评论;2011年03期

2 廖永林;;名与政治权力的正当性建构——前孔子之名与孔子之名[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黄芸;战国政学关系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2 杨艾璐;荀子功利文艺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周晓东;先秦道家名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治丹丹;孔子荀子等级观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霍丹;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D];苏州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7325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325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4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