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人道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8 12:50
【摘要】: 春秋以前,天命是人们一切行动的最终价值根源,西周时期提出“以德配天”的观念把人们以前仅仅盯在天上的目光拉回了地面,把统治者的德行好坏作为天命转移的根据,从而将对“天命”的信仰转变为统治者对自身行为的自觉。但这一时期人的思想觉醒与解放是相当有限的,西周时期还处在从神本向人本的过渡阶段。 春秋时期是一个急剧动荡的时期,处在社会大变革前沿的思想家们根据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理解,从殷周时期原始神学观、天命观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现实社会政治问题,他们更多的把目光投向人本身,在人自身而不是在天上找寻做事的理论依据。神的地位的下降与人地位的上升相辅相成,极大地推动了春秋时期人的思想解放,从而为孔子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总结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 孔子的人道思想从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在与天、物的比较中来认识人是什么;第二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应该怎么做;第三,人应该成为什么,也就是如何处理好实然之我与理想之我的关系。 在天与人这一问题上,孔子认为人在“天”“命”面前既要尽人事又不盲目乱动,孔子的天命论不仅为人的自主活动争得了一块地盘,而且为人们行人道提供了正确的导向。在人与物这一问题上,孔子看到了人与物的本质不同,把人看作是高于物的存在,从而赋予人以绝对的价值。 孔子的人道思想的第二个内容是探讨作为群体存在的人应该怎么去做,属于人道思想的横向展开,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就是忠恕之道。 孔子人道思想的第三个内容是探讨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人应成为什么,属于人道思想的纵向提升,现实之我不断向理想之我的提升就是成人。 和其他几位先秦思想家相比,虽然孔子和墨子都主张人道,但一个着眼于人的道德理性层面,一个着眼于人的感性需求;虽然老子与韩非子都反对儒家的人道原则,但前者与孔子在理论的深层两者并无二致,而后者则完全是对先秦时期不断涌动的人道思想的一种反动。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222
本文编号:2733036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222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曲辉;艺术功能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330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3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