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现代性思想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561.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震;;本质范畴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J];哲学研究;2008年12期
2 张颐武;;走向“后寓言”时代[J];上海文学;1994年08期
3 岛子;禅思与后现代性的──朱金石的艺术智慧[J];东方艺术;1998年04期
4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的后现代性流变[J];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02期
5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6 杨海征;论全球化与历史唯物主义重建[J];江汉论坛;2005年04期
7 熊毅;;论后现代视阈下的主题学特征[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杨生平;;后现代主义: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主导——佩里·安德森《后现代性的起源》评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09期
9 徐静波;杨亮才;;断裂抑或延续: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关系之辩正[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安佰鸿;李学萍;;浅议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过渡性质[J];民族论坛;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楚行军;;体验哲学的后现代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高飞乐;高远;;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性问题研究述论[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弗雷德里克·詹姆逊;张旭东;;现代性的神话:当前时代的反动[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5 孙绍谊;;市场转型中的影像重组:新媒体与文化批评[A];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第二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2年
6 杨清荣;;制度伦理与中国实际[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柴焰;;积极建构主流文化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8 丁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断代谈片[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9 李琴;;述评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建国;;试论旅游对四川藏区文化生态的重构(摘要)——以阿坝藏区为例[A];西藏及其他藏区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兴有;现代性与后现代性[N];人民日报;2009年
2 张云鹏;后现代性与传统、与我们[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金惠敏;后现代主义:在思潮之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4 傅其林;不为人知的杰作[N];文艺报;2009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 汝信;对话:新世纪中国学术发展的必经之路[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郭台辉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早期鲍曼:用马克思主义测量历史的起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李世涛;詹姆逊:从后现代性返身现代性[N];中华读书报;2004年
8 汪民安;一曲激烈对抗的戏剧[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9 (美国)弗雷德里克·詹姆逊 陈永国译;全球化与赛博朋克[N];文艺报;2004年
10 任昕;海德格尔与现代性后现代性诗学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德峰;迈向新型现代性的科学发展观[D];苏州大学;2008年
2 刘永春;在后现代性的地平线上[D];山东大学;2005年
3 宋伟;后现代转向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D];吉林大学;2006年
4 宋彦;穿行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雷鸣;危机寻根:现代性反思的潜性主调[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7 姜福东;返回方法论的法律解释学[D];山东大学;2009年
8 张大为;立体的展开[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周发财;鲍曼社会理论对现代性的反思[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郑根成;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金红;鲍曼现代性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2 李祺;好莱坞无厘头喜剧电影的后现代性[D];汕头大学;2005年
3 周力辉;西方“终结论”思潮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刘威;中国反性骚扰法律制度建构的后现代向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5 幸娟;关于教育管理中隐喻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肖卫兵;杜威课程论的后现代意蕴[D];苏州大学;2004年
7 邬蒙;迷失于后现代的田园[D];苏州大学;2005年
8 迟维维;“第六代”电影:后现代性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9 葛红刚;后现代主义和中国——全球化语境下中国艺术文化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10 刘江;吉登斯现代性理论及其当代启示[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33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33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