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

发布时间:2020-06-30 02:01
【摘要】:宋明儒学发展到阳明心学,实现了一次重要的哲学转向。王阳明思想的总体特征是:一种对于终极实在(心、理、良知等等)的非对象化和生活境域化的思想方式。阳明提出的“心即理”之说,解决了二程和朱子思想的内在矛盾。“道”与生活日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贯通,在二程和朱子思想中已有诸多表现,但终因其未能摆脱思想史上普遍存在的现成化倾向,而无法最终充分实现这种贯通。阳明思想基本上破除了这种现成化倾向,从而使“道”真正融入生活之中,形而上与形而下得以充分地贯通。阳明思想中的“心”往往意味着对于在生活“之中”的“投入”体验。“心即理”之说的内在含义是,让“理”置于直接可领会的生活境域之中。此“理”是生活境域中的“活理”,不再是脱离构成域的概念本质。生活中的活理自然是“知行合一”的。“良知”说则以一种“易简”功夫总括了“心即理”和“知行合一”。良知不是观念对象性的“善”[知识],故良知自然是至善而又“无善无恶”的。 从胡塞尔开始的广义的现象学,突破了以往哲学研究的概念理论的方法。现象学悬置一切现成的前提,在直观或直接领会中达到对象,或让现象自己呈现。这样的现象是与本质、本体相通的现象,也就是构成性的“事情本身”,不同于以往概念化哲学中所处理的一切现成者。而“事情本身”的构成必然涉及到“边缘域”,或称“视域 ”、“境域”。此“域”是非专题化、非对象化的,又随时可以参与对象乃至主体的构成。它即有即无,先于一切现成者而在一切现成者之.间.,呈现出一种氤氲气象,冲虚希夷而又是最可领会者。 上述阳明思想的特征与广义上的现象学有着深切的相通之处,从而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对话不再只是自说自话而缺少相互的激发,乃至相互扭曲。在现象学的视域中或可揭示出阳明思想中尚未被充分注意到的某些“气象”特征。比如,通过这个视域,我们可以看出,阳明思想既无对于“心”的执着,又无对于“理”与“物”的执着,而是内外打通、身心相即、心物相融。因此它既非主观唯心论,亦非客观实在论,而是发自原本生活体验的心-理、良知的境域发生论与构成论。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248.2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笑非;阳明心学的宗教维度[D];北京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继成;王阳明的自我观及其现代意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34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34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1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