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齐泽克性化的主体性

发布时间:2021-07-16 08:17
  斯拉沃热·齐泽克运用拉康的性化理论和黑格尔的辩证法,对笛卡尔式主体和康德式主体进行了独特的性化分析,并将其结果——笛卡尔式主体是男性的、康德式主体是女性的——作为前提引入到对许多其他关于主体性的理论的进一步分析中去。借助关于构成性例外的辩证法,以及于其中能指是符号化剩余的符号学,齐泽克深度分析了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古典观念论中的主体性相关论题。齐泽克所采用的对主体性进行透视的性化维度,对于他重新解读观念论传统,整理、深化和拓宽当代哲学的主体性研究大有裨益。他在其中所使用的性化分析的理论方法也对各种理论中包含的主体性相关的预设,具有十足的穿透力。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151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准备工作
    1.1 研究现状概述
        1.1.1 国内
        1.1.2 国外
    1.2 问题域限定
        1.2.1 出于“齐泽克”
        1.2.2 出于“性化”
        1.2.3 出于“主体性”
        1.2.4 具体问题域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标
    1.5 精神分析术语准备
    1.6 部分引用书目简写
二、齐泽克的性化主体性理论
    2.1 导论:齐泽克的辩证符号学
        2.1.1 齐泽克的“构成性例外”辩证法
        2.1.2 齐泽克关于“过剩”的符号学
        2.1.3 齐泽克的三个例子
    2.2 拉康的性化公式
    2.3 主体的二元性别的生成
        2.3.1 女性性
        2.3.2 男性性
    2.4 性的逆向一元论
    2.5 小结:作为范式的性化主体性
三、作为主体性研究方法的性化分析
    3.1 性化的主体性——作为一种主体性分析方法
    3.2 对笛卡尔“我思”的性化分析
        3.2.1 笛卡尔的主体性勾勒
        3.2.2 齐泽克对笛卡尔主体性的分析
        3.2.3 笔者的评论:作为虚无的“我在”
    3.3 对康德“先验统觉”的性化分析
        3.3.1 康德的主体性勾勒
        3.3.2 齐泽克对康德主体性的评述
        3.3.3 笔者的评论:单一性别化的限度
    3.4 对黑格尔“主体”概念的性化补充
        3.4.1 黑格尔主体性勾勒
        3.4.2 齐泽克论黑格尔式主体
        3.4.3 笔者的评论:黑格尔——从性化到过性化
四、对性化分析的进一步应用
    4.1 在齐泽克讨论的基础上
        4.1.1 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的自我模型
        4.1.2 约翰·泰勒(John G.Taylor)的意识模型
        4.1.3 梅青格的(Thomas Metzinger)无我论模型
        4.1.4 丹尼特(Daniel C.Dennett)的二元论
    4.2 对性化分析的独立运用
        4.2.1 德雷夫斯对各种人工智能模型的分析
        4.2.2 对人工智能模型进行独立的性化分析的简单尝试
五、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长福;;黑格尔Subjekt概念的两个维度与三层含义——基于《〈精神现象学〉序言》的一个理解[J];哲学研究;2015年11期

2 韩振江;;“先验想象力的难题”——海德格尔与齐泽克对康德想象力的批判[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3 韩振江;;康德美学的当代回响——齐泽克论崇高美[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4 夏莹;;当代意识形态批判视野下的德国古典哲学——理解齐泽克思想的必要路径[J];哲学研究;2013年07期

5 李西祥;;作为能指逻辑的黑格尔辩证法——论齐泽克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拉康化阐释[J];哲学动态;2013年04期

6 刘昕亭;;除不尽的齐泽克——国内齐泽克研究综述[J];外国文学;2012年05期

7 汪行福;;理性的病变——对作为“启蒙的虚假意识”的犬儒主义的批判[J];现代哲学;2012年04期

8 夏莹;;回到黑格尔:后马克思主义的隐形逻辑[J];南京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9 韩振江;;后马克思主义中的齐泽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汪行福;;从商品拜物教到犬儒主义——齐泽克意识形态论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3期



本文编号:27351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351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1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