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贺麟文化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17:56
【摘要】:贺麟先生是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著名思想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 一。在上世纪30-40年代,他全面会通中西文化,创立了“新心学”思想体系。 他的文化观以心学为基础,以体用观为核心,涉及哲学、宗教、道德、政治、经 济、人生等诸多领域,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其文化观的识度之 高明、见解之深刻,为现代思想史上所少有。 贺麟从新儒家的文化决定论出发,把近代以来的民族危机归结为文化危机, 力图通过儒学的现代化寻求民族复兴的出路。他着眼于自己身处的抗战时期的时 代特点,提出学术建国的主张,希望通过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为抗战救国奠定精 神基础。他认为陆王心学不仅最能代表孔孟的真精神,而且由于它注重自我意识, 也最为契合个人自觉、民族自觉的时代需要。贺麟的“新心学”也就是“新陆王”, 它是一个以陆王心学为基础,吸取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精华,并结合时代精神的综 合创新的体系。他认为这种新哲学代表了中西正宗的古典哲学的传统,能够对社 会和人生的各种问题给予合理性、合人情、合时代的解答。他对清末以来五十年 中国哲学的总结和评述,就是以陆王精神的发扬为线索而展开的,他也把陆王精 神或儒家心性之学视为新儒学的主脉与核心。 贺麟广泛吸收中西哲学的各家学说建立了自己以心为体、谋求新用的文化哲 学。他希望以这种文化哲学为指针,通过文化批评,形成新的儒家思想、新的民 族文化,成就本民族的有体有用之学。理想唯心论是其文化哲学的基础,理想主 义和自由精神是其文化观的基本特征。他运用体用合一的原则来认识各部门文化 之间内在的统一关系,提出了儒化、华化西方文化的基本方针,对近代以来的“中 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中国本位文化”论等各种文化主张进行了批评检 讨。在此基础上,指明了儒家思想新开展所应采取的具体途径。 贺麟总是立足于近代精神来考察社会和人生问题,力图为工业化提供精神的 引导与支持。在道德方面,他坚持尽性主义或自我实现主义,把理想或理性作为 “真道德”的根据,把道德的进步或“新道德”的形成描述为一个精神自我实现 的逻辑进程。他发挥西方近代精神对中国传统道德进行新的阐释,结合工商业社 会的实际需要,赋予杨朱的利己主义、墨子的兼爱精神以新的伦理价值,揭示了 西方新式功利主义的道德理想和宗教情怀。他运用逻辑批评的工夫,对五伦观念 作了全新的解释,从最为人所垢病的“三纲”说中发掘出近代精神。这些都显示 了贺麟先生卓尔不群的见地与胆识。 在宗教问题上,贺麟一反传统成见,撇开宗教的外部次要因素,深入到内部 把握宗教精神,并且把宗教精神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下进行具体的提炼和转化工 作,着力挖掘其中所蕴涵的人文价值。他侧重研究基督教,把基督教作为西方文 化之体来看待,认为西方近代文明中的一切特点,在基督教中应有尽有,而近代 基督教精神则是西方科学、民主、工业化的深刻的精神基础,也是西方人安身立 命的精神支柱。他着力将宗教精神理性化,并希望能为儒家思想的新开展提供资 源与借鉴。在今天看来,贺麟的宗教观远远超越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所谓以科 学代宗教、以美育代宗教、以道德代宗教、以哲学代宗教等各种宗教观。 在人生论上,贺麟坚持理性精神和理想决定论,广泛吸收中国传统人生哲学 的优秀价值与西方近代人生哲学的精华,以期形成健康合理的人生观。他认为“建 立自我”是人生中的首要问题,主张人生既要富有理想,又要自觉承担使命,并 倡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同时,在他看来,理性和理想应该建基在人的学养之 上,只有具备了真、善、美相统一的学养的人,才能具备健全的人生观。他认为, 在人的学养中,真知识和纯学术是核心的内容,是行为的坚实基础,是人格独立 的根基,它应该也必然在人生和社会中发为功业。 关键词;新心学,理想主义,自由精神,心体新用,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B2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正校;略论现代逻辑在当代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沈跃春;冯友兰对“大全”悖论的消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郭淑新;神秘主义:一种哲学的“境界”和“方法”——论冯友兰对神秘主义的诠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6 胡友峰;岳介先;;西方古代美学:范式与历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肖建新;;梁启超与钱穆的专门史观及方法论之比较——以《中国历史研究法》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丁怀超;意义与诠释[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9 聂全高;熊十力与冯友兰形而上学观之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10 陈鹏鸣;试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中原;;中西逻辑比较研究[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3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王巧慧;黄斌;;默顿科学精神气质的现实性[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孟建伟;;论创新文化之魂[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6 田鹏颖;;21世纪:社会技术的世纪——为后“弗兰西斯·培根计划”时代而计划[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张纯成;;科学活动中利益冲突的形式、诱因、控制和防范[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崔波;吴彤;;地方性知识视野下的洋务派的翻译出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清华大学论文集[C];2008年

10 杨文志;;学术交流及其对学术生态的影响[A];学术交流与学术生态建设——中国科协第二届学术交流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红娟;对当代“无思”状态的反思[D];复旦大学;2004年

2 王艳华;信仰的人学价值意蕴[D];吉林大学;2004年

3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4 严翅君;伟大的失败的英雄——张謇与南通区域早期现代化[D];苏州大学;2001年

5 顾卫星;明清学校英语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6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8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9 韩星;先秦儒法源流述论[D];西北大学;2001年

10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玉翠;科学与人文之间[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元;论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王林春;生命的皈依与迷途[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朱雷;人为自身立法[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6 王珍喜;人、文化、社会的互动[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7 黄家安;胡适文献整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8 连幼平;维新派的翻译理论及实践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影响(1894—1910)[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9 吴永强;论庄子的人生观教育思想[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10 李晚成;曹植思想与人格分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370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370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cd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