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自然观思想的现实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07:34
【摘要】: 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进化中,产生了人类。人,从一开始就是自然的产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开发和利用自然。在远古时代,先民对自然界怀有敬畏之心,尚能和自然界和平共处。进入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加快了对自然利用的步伐。特别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对自然的掠夺性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由此也使人类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之中。在严峻的现实下,人类开始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这种反思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对于理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文明史辉煌灿烂,其中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对中国和世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寻求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时,有志之士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的儒家哲学。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任务,我们不能走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弯路。我们中国人,更应该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自己问题的对策,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 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即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作研究时,都不能离开对历史背景的分析。截取先秦这一历史阶段,是因为先秦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先秦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的王朝秦王朝建立之前的时期。这个时期,先是夏商周,然后是春秋战国时期,夏商周的历史久远,文献很少,但正因为如此,流传下来的才是那个时期思想的精华,例如本文谈到的周公的“以德配天”的思想。春秋末年,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孔子这个在世界思想史上都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在孔子思想的影响下,战国时期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异常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所创造的文明,大多数人认为,只有盛唐文明可以与之媲美。而战国时期之所以文明辉煌,是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当时,中华大地上诸侯国林立,各国都想扩张,任何一国要想生存,就必须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就为各种人才提供了生存的土壤,从而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极其活跃的时代。 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中国思想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者,有语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它突出的是对人生和人格道德理想的培育,儒家的自然观思想好像不为人知似的。其实,儒家的自然观思想是光辉卓绝的,它掩盖在儒学的经世致用的表面的阴影下,但一直在向前发展着, 论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殷周时期的天人观。因为先秦儒家的自然观思想脱胎于殷周时期的自然观思想,而孔子的自然观思想受殷周时期的“天命”思想影响很大,所以,这一部分有非说不可的必要。这一时期最主要的是周公的“以德配天”思想,当然,它也是脱胎于殷周时期盛行的“天命”思想,这也是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第二部分是孔子的自然观思想,分为四节。第一节是孔子的“仁”的学说。孔子的“仁”的学说是其思想的核心,它最基本的特征是以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而成为孔子自然观思想的基础。第二节是孔子的自然观思想,着重分析了“天何言哉”的哲学意蕴,因为它实现了“天”从“上帝”到“自然”的转变,并且和“仁”的思想一脉相承,是“仁”的学说在自然观领域里的运用。第三节是从《论语》故事里看孔子的自然观思想,孔子是个教育家,他不喜欢空洞的说教,而是善于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从这些故事里,进一步丰满了孔子的自然观思想。第四节是论述孔子提倡节俭的主张,这是他的自然观思想的必然发展。第三部分是孟子、荀子的自然观思想。把孔子后先秦儒家的两个代表人物的自然观思想放在一起,本身就有比较的意蕴。由于文章研究的是“自然观”,所以,孟子、荀子的关于人的本性的对立就没有多说,主要说了他们在自然观思想上的不同的观点。孟子是“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荀子是“明于天人之分”的“天人二分”论。孟子抽象,荀子自然,孟子给“天”下了定义,荀子还原了“天”的面目。二人是分中有合,合中有分。第四部分是研究的意义。第一节说明先秦儒家的自然观思想都是当时社会的产物。指出先秦儒学虽然各有侧重,但是,共同点很多。第一点是他们的自然观思想都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学习他们的观点,总觉得是站在高处,俯视人间得来的,因此有穿越时空的力量。第二点是他们都是立足于人,从人的观点说问题,因此,他们的思想是非常深刻的,直击人的灵魂深处,要求从人的内心深处做起,就有很强的实践性。第二节是联系实际,指明继承和发扬先秦儒家的自然观思想对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对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在人。先秦儒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指导。研究先秦儒家的自然观思想,不仅能改善人与自然关系问题,还能深入理解中国辉煌灿烂的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222
本文编号:2737918
【学位授予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B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郭淑新;孔子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J];理论与现代化;2003年05期
2 李清良;“天人合一”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J];社会科学家;1998年02期
3 夏甄陶;天人之分与天人合一[J];哲学研究;2002年06期
4 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1998年03期
本文编号:2737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37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