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乐”之方法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2 23:25
【摘要】:“乐”作为儒家思想中一个普遍又不易厘清的概念,具有特殊的表现形态与思想意义,并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仁、礼等儒学基本观念的理解。就其内涵上说,“乐”开始被作为一种思想观念滥觞于《左传》,“乐”在其发生意义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政治制度构建、社会伦理规范的新内容。其后,诸多经典文献、注疏文本及今人研究对“乐”的理解大抵承接于此,“乐”逐渐成为儒家讨论政治、社会有关问题的核心话语。本文选取《论语》为“乐”的文本考察对象,不仅源于《论语》本身为上古“乐”思想之集成,还在于孔子对“乐”进行新的意义赋予,使之呈现出异于通常理解的形上面貌,而目前学界对这一层面的关注还相当有限。 本文拟以《论语》为基本素材,试图为“乐”的独立性、以及意义的多样性作辩护。文章认为在儒学发展史上,对《论语》“乐”的诠释过程客观地存在着政治伦理的异化现象。这种异化现象之所以出现,与“乐”的思维习惯、“乐”性质的转向以及诗、礼的转型密切关联。在对原因进行检讨的之前,文章将“乐”置于《论语》的精神世界中进行考察,从诗、礼、乐一体的角度观照“乐”在源头处的思维方式与精神状态,尝试性地对“乐”的本身意涵进行还原,并在以往的研究基础上,对“乐”的作用机制与方法论意义进一步明朗化,相信这是对《论语》“乐”多层面理解乃至对中国传统哲学诠释多面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关于论文的结构,本文首先对儒家解读“乐”的两种方式,即联想引申的伦理政治方式与论述己意的章句训诂方式,分别以两小节的形式予以呈现,着重讨论“乐”的政治伦理意义如何生成及其发展脉络,一方面借此说明儒家解读“乐”的特点与基本思路,另一方面也是对儒家“乐”思想意涵的理解以及诠释方法的重新审视。第二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对《论语》“乐”思想意涵的展开,第一节基于《论语》“乐”的文本考察,发现“乐”异于政治伦理意义的理解面向;第二节主要以诗、礼、乐内蕴的“兴”式思维来开启诗、礼、乐的理解境域,通过对“乐”的全新解读,阐述“乐”的方法论意义,并在叙述过程中对以往释“乐”的思维方式予以反省,认为儒学对“乐”政治教化维度的理解是“兴”式思维方式的运用;第三节在还原“乐”本意的基础上,首先对作为方法论的“乐”与“兴”式思维方式进行区分,其次,说明“乐”所谓方法论何以可能,分别以“游戏”、“想象”及“隐喻”三个层面对“乐”之方法论的形态特征给予呈现,最后在《论语》的语境中,借助“乐”与“仁”的作用机制,讨论其方法论的具体应用模式。第三章则集中检讨了《论语》“乐”思想嬗变的原因,并在结语中指出文章问题的研究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22.1
本文编号:2738822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承贵;;中国哲学的“自我诠释”[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颜世安;;外部规范与内心自觉之间——析《论语》中礼与仁的关系[J];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01期
3 颜世安;关于儒学中“历史文化优先”意识的一些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4 颜世安;试论孔子人文精神中的历史信仰[J];孔子研究;1993年03期
5 李承贵;;解释中国传统哲学的三原则[J];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10期
6 李承贵;;中国传统哲学的五大认知范式[J];学术研究;2010年06期
7 颜世安;;原始儒学中礼观念神圣性价P$的起源——从郝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说起[J];中国哲学史;2005年04期
8 李承贵;;王国维诠释“理”的三种路向[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2738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38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