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无善之辩—四句教与阳明学之再诠释
发布时间:2020-07-12 06:50
【摘要】:所谓“阳明学”实指阳明思想及阳明后学思想。“四句教”是阳明晚年对自己思想的一个总结,同时亦开启了阳明后学的分派与争论。故本文从“四句教”的分析切入,试图以之为纲要,纵观统览阳明学思想。 然“四句教”理解与诠释从它提出至今一直是个充满争讼的问题,我们认为,这种纷争实源于如何理解宋明理学“体—用”结构问题。理学的“体—用”结构,受佛学“一心开二门”、“一体二用”思维模式的影响,表现为二个层面即形上本体层面与形下之器用层面,一如牟宗三先生所说的“二层存有论”。在横向上即在本体层面体现为“自性体”(质)与“自性用”(用),一如灯之与光的关系,理学家们正于此圆融有无。阳明亦如此,其“至善之体”是指“自性体”即儒家之道理本性、天理,“无善无恶之体”是指“自性用”即虚静,而“良知本体”则是二者的统一即虚灵不昧,知善知恶。而“四句教”在纵向上体现为“随缘应用”,其体用表现为先后关系,良知(心)→意→物(事),即心发而有意,意之所在即物(事),故阳明之意与物无非心,其工夫核心实在“正意”、“正事”(格物)。 由于阳明后学对“四句教”的不同理解,在各自一端发展了“四句教”,故形成了诸多派别。首先,在本体层面的理解便出现了分野:重“自性体”者自持“四有”之说;重“自性用”者则持“四无”之论而有“归寂”之说。其次,侧重于用者以体在用中,故持自然现成之说。可见,阳明后学之规模与阳明实不可同日而语。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48.2
本文编号:2751587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4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煌明;赵四学;;践行义理,不忧即乐——论明代理学中的苦乐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尉利工;;论王畿与钱德洪对王阳明“四句教”的不同诠释路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曾亦;论阳明心学中的“未发之中”概念[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4 徐大源;试探阳明之心体与善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张新民;王阳明“四句教”探释[J];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4期
6 庞万里;王阳明“四句教法”及其后学之分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7 杨国荣;王阳明的哲学历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8 张卫红;;王门后学王龙溪与罗念庵工夫论之比较[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田智忠;;从朱子的“已发未发说”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庄勇;;论王阳明的善恶观[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本文编号:2751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51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