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体面劳动价值论

发布时间:2020-07-15 13:44
【摘要】:在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态度日益成为影响劳动效率的主要因素的当代,随着主体性意识的提高,劳动者之间、劳动者与社会间交流越来越频繁、紧密和快捷,从而使得劳动者对于劳动的价值符合尺度和尊严要求有了更多更深层的关注。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新任局长胡安·索马维亚提交了题为《体面的劳动》的主旨报告,首次提出了“体面的劳动”的概念。[1]报告认为,国际劳工组织的首要目标是促进劳动者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工作机会。人们对劳动体面劳动价值不仅仅指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工作效果或者工作机会的一种平等和尊严,而且更重要的是体面劳动的主体即劳动者能够获得自身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前提条件,要让劳动者能意识到自己对体面劳动的一种主导性或主体性作用。也就是说,体面劳动的客体即社会当然应该为劳动者提供一个公平竞争和尊严劳动的工作平台,而且,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劳动者应该深切的从一种主体性的角度出发去评价或体量自己的劳动的价值。 体面劳动的问题研究,这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课题。说它是一个老问题,是因为在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人们就提出并关注了这个问题;说它是一个新课题,是因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体面劳动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价值论方面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体面劳动”这一社会现象和提法,从价值论的层面进行解读和诠释,显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理论研究的选题范围,对体面劳动问题的全面深入地思考,有助于拓展和深化哲学价值论方面的研究成果,因而确定这一选题,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本文的主体主要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性质和构成两个方面入手首先探讨体面劳动。关于体面劳动的性质主要分析体面劳动的本质属性和体面劳动的客观性。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体面劳动概念的提出背景及在价值学的维度下研究体面劳动价值的哲学内涵,阐释体面劳动价值的客观的社会实践基础及其客观的源泉,为探讨体面劳动的价值论意蕴做铺垫。另一方面是“体面劳动价值的构成”,力图将体面劳动从内容到形式作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价值论解析。在此基础上还将从绝对性即稳定性及相对性两个方面分析体面劳动价值的内容,并进一步解析体面劳动价值的从物质到非物质的形式问题。 第二部分,是涉及体面劳动价值的标准。因为主体自身的文化水平、受教育背景以及自身素质等等原因导致对于体面劳动价值的评价标准的良莠不齐。本部分着力探讨导致劳动者对体面劳动标准不同的深层次原因即从主体性的客观利益和需要出发探讨主体外在和内在的不同需要而产生的不同的标准。 第三部分,重点讨论对于体面劳动价值的评价问题。提到评价就当然有个评价依据和结果问题,笔者在本部分试图有所创新。在评价依据的论述中将是否有利于当时人们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进步作为最主要的评价依据,因为体面劳动中所讲的“体面”,具体到劳动实践中来讲,无非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物质方面的体面。即劳动过程和结果要能首先满足体面劳动的主体—劳动者对于物质方面的需求,这是体面劳动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基础;其次是关于精神方面的体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要能满足劳动者对于诸如尊严、价值、满足等相对于物质层面来说的更高层次的一种需求,也就是能让人获得一种全面发展。最后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相关理论,论证对于体面劳动价值的评价归根到底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实践将最终检验评价的正确与否以及正确的程度问题。 “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内容。虽然从价值论的维度深入探讨体面劳动的性质、内容、价值评价及标准是体面劳动本身应有之意,但是现实劳动制度及保障体系并不尽完善,劳动者的素质和自我实现意识也参差不齐,因此深入探讨体面劳动的价值论意义就成为本文的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四部分,体面劳动价值的实现路径,这是本文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前面讨论了体面劳动价值的一系列理论问题,但是提到体面劳动价值,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体面劳动的劳动者的价值实现问题。因为理论源于实践最终还要回归实践,对具体的实践起到一种指导作用,所以这一部分将体面劳动价值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体面劳动价值的实施现状和产生的根源开始分析,试图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两个方面具体展开对体面劳动价值实现的具体路径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018;F2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云丽;;以舞言欢 随劳而舞——土家“摆手舞”与劳动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2 特邀评论员;江峰平;;劳动之歌[J];共产党人;2009年08期

3 席华娟;;哲学视野下的“不患寡而患不均”[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04期

4 王梅芳;;一针一线的生活与艺术[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1年06期

5 曾涛;;“劳动”与人: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及其哲学意义——“以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为中心[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6 王国伟;;如何保护音乐工作者的智能劳动[J];艺海;2011年07期

7 周艳芳;;中、希神话劳动观[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8 李笙清;;劳动者之歌[J];人事天地;2011年05期

9 艾傈木诺;;写一首诗,献给党[J];民族文学;2011年09期

10 李彬彬;;美在民间——浅谈苗族服饰刺绣艺术[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崇义;;秘书劳动创造经济价值初探[A];中国当代秘书群星文选[C];1999年

2 陈瑞林;;论劳动价值与分配制度[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论文集(2001)[C];2001年

3 陈承明;;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和公共价值的演变与发展[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姚公一;;地质勘查劳动价值对提升矿权价值作用的探讨[A];资源·环境·循环经济——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5 徐加鹤;;按手术名称定价不反应手术的劳动价值[A];第一届浙江医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于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7 汪济生;;“劳动创造了美”还是“劳动生产了美”——对一个源自经典的美学核心命题的辨析与追踪[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8 张玉昌;;高校保卫干部的综合素质与劳动价值[A];北京市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7年

9 汪济生;;“劳动创造人说”的现代科学审视——对我国学术界、美学界一种重要理论背景的质疑[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10 王辉;;深化劳动价值论的研究[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铁三局桥隧公司 王新平 重庆能源集团逢春煤矿 黄强;智慧创造提升劳动价值[N];工人日报;2011年

2 特约记者 王秋;考核,评价机制先行[N];中国石油报;2011年

3 本报评论员 王耘;劳动光荣 权利神圣[N];西南电力报;2009年

4 淮北矿业石台矿 高矿 重庆能源集团逢春煤矿 黄 强 中石化集团管道储运公司 曹吉祥;学习劳模:让自己的劳动创造最大价值[N];工人日报;2010年

5 李天骅;谱写更多“劳动之歌”[N];杭州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李柏芳;劳动创造世界 创业成就伟业[N];衡阳日报;2010年

7 汪金友;共享劳动的光荣与幸福[N];东方烟草报;2011年

8 陈新汉;劳动价值的失落和回归[N];社会科学报;2000年

9 白兴时 李晖;实现体面劳动的基本途径和对策建议[N];工人日报;2011年

10 ;艺术来源劳动 劳动创造幸福[N];北京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我国知识工作者过度劳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2 高杰;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3 耿新建;实践唯物主义自然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郑俊;两制关系视域中的制度伦理问题[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5 房尚文;“生态消费”的马克思主义解[D];复旦大学;2011年

6 张鹏侠;劳动价值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文勇;民营资本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9 曹瑞明;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的当代解读[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10 蒋阳飞;我国就业公平及其制度保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传民;体面劳动价值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增船;劳动的两个价值世界与劳动分配正义研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2年

3 胡红安;劳动及劳动价值理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4 庞博;我国“体面劳动”议程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赵敬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及其实现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2年

6 曹宇鹏;系统科学视角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7 邢玉红;马克思主义“人的需要”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贾鲁音;大学生就业视阈下的劳动观教育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2年

9 李琳;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10 周楠;批判与超越: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演进[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565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565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20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