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临学术思想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24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石明庆;《文史通义·原道》篇发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李帆;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4 杨柏岭;;刘熙载“厚而清”艺术理念评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傅道彬,王秀臣;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J];北方论丛;2002年01期
6 黄瑜;"和"与儒家传统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7 张燕伶;;从“格致”论看朱熹的科学理性精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叶东惠;;回归、提升、创新——从伦理层面构建“和谐体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王静波;;浅论《舞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赵艳玲;;康熙前期文化政策的调整对八旗子弟的影响[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周天庆;徐朝旭;;静、虚工夫与明中后期儒、道交涉——以朱熹后学蔡清为例[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田智忠;;即气论仁——朱子仁学思想的精神特质[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田智忠;;朱子“中和之悟”的工夫论解读[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王丽;;“上苍”一词的词义变化及其英语翻译探讨——以“感谢上帝,感谢上苍”英译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梁一群;;黄宗羲关于社会和谐的政治构想——《明夷待访录》的政治学解读[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任俊华;李朝辉;;黄宗羲与霍布斯的人性论之比较[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永革;;开物成务与经史统观:论蕺山学派的经世特质及其效应[A];浙东学术与中国实学——浙东学派与中国实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宝良;;明初心学钩沉[A];明史研究(第10辑)[C];2007年
10 潘畅和;;浅析中国与朝鲜的“气”哲学传统[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刚;道治主义政治文化及实践[D];西北大学;2001年
2 赵明;近代中国的自然权利观[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3 朱海燕;明清易代与话本小说的变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李晓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艳秋;戴震重知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8 程勇;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叙述[D];复旦大学;2003年
9 刘再华;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D];复旦大学;2003年
10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秀玉;儒道人性论与治国理论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1年
2 刘平;长江流域书院的学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3 王铭;唐宋之际“四书”的升格运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贺红霞;王心敬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云;王阳明“本体——工夫”论的历史考察[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马亚男;论冯友兰的人伦学说[D];黑龙江大学;2002年
7 罗卫平;超越的真实[D];湘潭大学;2002年
8 仰和芝;戴震人学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02年
9 耿元骊;五代礼制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龙秋;“六经皆史”说考论[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575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57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