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颜钧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8 01:54
【摘要】: 颜钧是晚明心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上承心斋之脉,下启心隐、近溪之学,是贯通泰州学派理论的关键环节。他以对原儒经典和王学理论的平民化解释,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大中哲学思想体系;又通过周流天下的讲学活动,使儒学进一步走向民间和通俗化。在他的思想性格中,既有张大自然利欲和主体意识、突破理学正统藩篱的一面;又有回归孔孟传统、维护儒家基本价值理念的一面;同时,还存在着神秘主义、反智主义的倾向。在他的社会活动中,则是既有合俗乡间的伦理实践,又有反叛现实社会秩序的“异端”之举。 颜钧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其时明朝政治已转入腐败和黑暗的时代,然而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却新潮涌动,出现了工商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以及市民文化发达的状况。与之相应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要求肯定个体利欲、尊重个性自由的思潮。以颜钧等为代表的泰州学派的兴起及其思想中的平民意识,就可以看作是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回应这一时代要求、并为之提供理论说明的表现。而他们的思想,又反过来引发和促成了整个社会更声势浩大的平民学术风潮。 颜钧的平民化理论探求主要表现为:他对儒学经典《大学》和《中庸》进行了全新解释;又将之从四书中剥离出来,拆字解析,形成一组新的哲学范畴;还以二书所涉心性、修养工夫等问题为核心,提炼出一套以仁、神为特征的思想,以此建立了他的“大中哲学”体系。大中哲学的提出,奠定了颜钧在泰州学派乃至整个晚明思想史中的地位,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理学家。 这种创新体现为:其一,在心性论中,提出“仁为心之本体”说,较王阳明的“良知本体”和王艮“乐本体”具有更为丰富的人性内涵;又提出“精神”与“莫能”、“性情”与“神莫”两对新的哲学范畴,指出它们之间是一种体用无间的关系;还提出“心之所欲即是性”,说明心性合一之旨。其二,在修养工夫上,提倡“放心体仁”,顺任心性自然。同时从实践操作的层面提出了“七日闭关”的静坐体验方法。闭关的方法具有佛道教修养的特点。其三,在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的追求中,提出以保身造命为基础、以天下归仁为内容的“大成仁道”说,并指出大成仁道是一种易简可致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理想。 颜钧思想在展开过程中表现出自然主义、反智主义、平民主义以及狂侠风格等特征。对于原儒精神的继承与对理学正统的背离,构成了他之思想精神的内在紧张。这一矛盾同样彰示了泰州学术在进一步展开中面临的尴尬境遇:如何在民间儒学与精英儒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张力,以促进儒学的真正发展,这不仅是颜钧乃至晚明王学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难题,也是现代儒学乃至传统文化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B248.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维定;颜钧的简易儒学——大中之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黄宣民;明代平民儒者颜钧的大中哲学[J];哲学研究;1995年01期

3 陈寒鸣;《颜钧集》与明代中后叶的平民儒学[J];中州学刊;1997年03期

4 胡维定;从王艮的“大成仁学”到颜钧的“大成仁道”[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5 颜学恕,颜煜开;明代平民思想家颜钧的理想追求[J];中国史研究;1997年02期

6 李学勤;《颜钧集》序[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03期

7 黄宣民;明代平民儒者颜钧及其思想特色──新版《颜钧集》前言[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5年03期

8 李承贵;颜钧的平实之学[J];中国哲学史;2002年01期

9 马晓英;从放心体仁到戒慎涵养——明儒颜钧的体仁工夫论探析之一[J];中国哲学史;2004年04期

10 马晓英;明儒颜钧的七日闭关工夫及其三教合一倾向[J];哲学动态;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姚文放;;宋明思想大潮中的泰州学派平民主义美学[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2 孔军;;泰州学派性习论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顾松;刘岩;苏丕雄;颜钧;张希涛;安向光;王辰;;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治疗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症[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胸心血管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心血管外科分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学勤;侯外庐与明清之际学术思想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邢贲思;不为名教所羁的何心隐[N];学习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马晓英;颜钧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3年

2 童伟;论“狂”—泰州学派与明清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3 鲍世斌;明代王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邵晓舟;泰州学派美学范畴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海英;颜钧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2 汪吉珍;颜钧儒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3 周荣华;颜钧“放心体仁”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马国照;明末儒学世俗化思潮[D];苏州大学;2005年

5 曲长海;晚明儒学的宗教转向[D];中南民族大学;2012年

6 张文婧;16、17世纪中西“理欲观”的比较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602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602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e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