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主流意识形态的缝合功能初探

发布时间:2020-07-20 17:09
【摘要】: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与方法,结合马克思经典作家的相关论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缝合功能及其如何实现进行了初步探讨。分析了主流意识形态缝合功能赖以实现的前提与机制,揭示了主流意识形态缝合功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点,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发挥缝合功能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首先,本文立足于事实本身,对意识、社会意识和意识形态进行了概念澄清。作为特定的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不仅根源于社会存在,而且必然反映和维护特定群体的共同利益。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不同阶级与利益集团总是依靠那些能够代表自己立场的思想家,利用各种各样方式在不同的人群中宣传与渗透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诉求。这种诉求、观念与道德一旦在特定人群中形成一定的观念体系,就构成了特定利益集团的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即特定时期内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顺应了社会发展状况,代表了占统治地位而掌握着意识形态生产的特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通过对齐泽克缝合理论的简要阐发和对意识形态运行的实际考察,阐述了主流意识形态缝合功能的具体表现。主流意识形态不是缝合意识形态自身与现实,而是借助于冲突与分裂的现实本身,显示现存对立与分裂着的意识形态间的缝合。具体而言,主流意识形态的缝合功能是指:在主流意识形态框架下,各意识形态因素获得特定的解释可能性,从而实现对于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因素的缝合;通过意识形态家在理论上的系统论说和在实践活动中被认定的有效成果,使得其他的意识形态和一切意识形态因素向它靠拢,从而实现社会各阶级、各个利益群体的价值趋同,进而形成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共同行为规范以及对于社会发展趋向的共识,使得主流意识形态成为在现实社会有着广泛群体共识的精神支柱、凝聚力量与精神动力。 其次,在对主流意识形态及其缝合功能探讨基础上,由于人的意识自觉性和理论自觉性使得人能够产生理解主流意识形态、接受甚至研究主流意识形态的愿望,这是接受与认同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这就使得一切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都几乎自然而然地具有了意识形态的缝合功能,并以特定的途径与形式发挥着这种缝合功能。由于主流意识形态能够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这一事实本身是来源于历史的合力。在这种合力的基础上,主流意识形态一经形成,又会参入到历史的合力中去。而在这个过程中,意识的、思想的、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影响构成了这些影响之中的最为关键部分。因此,本文详细阐述了主流意识形态缝合功能的实现过程,即由意识形态的生成者、缝合者、缝合点与缝合对象按照特定的运行机理进行运动的过程。 最后,以揭示主流意识形态缝合功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特征为基础,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分析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缝合功能亟待解决的问题。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上述准确定位基础上,分析了主流意识形态缝合功能发挥欠佳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解决的主要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03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姬学友;;“找成分”:论李何林20世纪50年代的学术研究[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1年01期

2 李烈钧;;走进马克思故居[J];观察与思考;2011年07期

3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须知[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4 纪双城;;英国有一座马克思主义小镇[J];世界博览;2011年13期

5 王纯;;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J];中外企业家;2011年14期

6 ;李大钊 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的举旗人[J];中华儿女;2011年13期

7 孙春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8 胡祝欣;杜静宜;;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J];学理论;2011年21期

9 宋保傧;;“人本主义”逻辑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10 郭刚;;角力与诘难: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传播[J];长白学刊;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A];光辉的历程 宝贵的经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的建设主要成就与经验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4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6 陆俊;;交往中的共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思考[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8 赵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展钱币研究工作[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9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丹 郭文奇;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路径[N];吉林日报;2006年

2 罗成琰;加强和改进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4年

3 韩庆祥;如何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N];台州日报;2010年

4 李银安;建设主流意识形态[N];学习时报;2002年

5 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 陈锡喜;有必要重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孙勇 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的人文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N];光明日报;2011年

8 李雪林;马克思主义深受大学生支持[N];文汇报;2007年

9 龚仲平;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N];中国工商报;2009年

10 执笔 张毅攀(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部);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回答中国的现实命题[N];社会科学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刘新;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功能的思想及其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5 张庆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8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9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舒平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视野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63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63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2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