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李泽厚“新感性”论的内涵及价值

发布时间:2020-07-24 04:07
【摘要】: 李泽厚是中国当代学术思想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人物。20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他一直辛勤耕耘在哲学、美学和思想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尤其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的每部论著几乎都在学术界引起一定的反响,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的理论观点较多,“新感性”理论就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 李泽厚的“新感性”理论,就是“从主体性实践哲学或人类学本体论来看美感,是一个‘建立新感性’的问题,所谓‘建立新感性’也就是建立起人类心理本体,又特别是情感本体。”本论文就围绕“新感性”理论展开论述。 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李泽厚“新感性”理论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揭示了研究“新感性”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一章第一节主要论述李泽厚“新感性”理论产生的现实背景。这里面涉及到了当时中国本土和西方的理论研究现状。理论的产生一方面需要特定的环境,另一方面还需要一定的理论资源。第一章第二节主要论述李泽厚“新感性”理论产生的理论渊源。 第二章用大量的篇幅论述李泽厚“新感性”理论的具体内涵。这一章分四个部分,从不同的角度论述“新感性”理论。第一部分论述了“积淀”是“新感性”的形成途径。这就从动态的发展历程中分析了“新感性”理论。因为“自然的人化”是李泽厚《美学四讲》中“建构新感性”的重要内容,第二部分就用一节来论述这个问题。第三和第四部分就分别从“感官的人化”和“情欲的人化”来具体解析“新感性”的内容。 第三章分为两节。分别从价值和局限来论述李泽厚的“新感性”理论。这一章本着“不溢美,不隐恶”的客观态度,忠实于李泽厚的理论本身。希望借此能够真实、客观地展现李泽厚“新感性”理论的价值和局限。 结语部分,总结全文。李泽厚只建立了一种人类学本体论或人类主体性的本体论,却未能建立一种个体主体性的本体论:感性、个体在李泽厚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中缺乏其应有的本体论地位,从而使他的“新感性”理论也就只能停留在一些基础性的假设上,而没有具体的理论建构,因而不可能有更大的突破和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26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罗华;李泽厚美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赵炯俊;试论李泽厚“情感本体”美学思想[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旭;马尔库塞“新感性”思想探析[D];吉林大学;2012年

4 郭保超;马尔库塞美学思想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2年

5 郭笑天;朱光潜与李泽厚美感学说的比较[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李成龙;李泽厚的传统文化观[D];湘潭大学;2012年

7 马钰滢;李泽厚近二十年美学思想的变化与坚守[D];暨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683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683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9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