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极高明而道中庸”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20:36
【摘要】:冯友兰先生以其“贞元六书”构建了“新理学”哲学体系,“新理学”体系一问世=,就立即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后世对其功过是非的评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冯先生在哲学、哲学史和方法论上所做的重建,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视为是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我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研究中国哲学,冯友兰都是“可超而不可越”的。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的重建过程中,借用《中庸》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来阐明自己对中国哲学的某种理解。冯先生对这句话的解释,深受《中庸》及中国传统哲学诠释的影响,但他也给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极高明”是超越的形上境界和“出世间”的价值目标;“道中庸”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即在“即世间”实现“出世间”的意义或者价值,采取了现实主义的做法;“而”就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即世间”与“出世间”的统一。冯友兰将这句话借用在人的精神境界、对中国哲学史上主要流派的评价和形上学的方法论三个方面。因此他所讲的“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是人人所要追寻的最高境界,又是中国哲学史上各家所求的“入世”与“出世”的统一,更是构建中国哲学的形上基础中,所用的“正的方法”与“负的方法”的结合。冯友兰的这一借用在他的整个哲学体系和哲学史的研究中占有极其突出、极其重要的地位,有不容忽视、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本文的研究,希望能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冯友兰的哲学和哲学史,从中学习冯友兰治哲学和哲学史的方法,也希望能给未来哲学的发展以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61
本文编号:2769360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B2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民玉,李同辉;张载气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圣人观之比较[J];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章启辉;“中庸”辩正──王夫之的中庸观[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陶晓燕;;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理想人生[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孔祥宁,胡伯项;“极高明而道中庸”──冯友兰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1期
5 李似珍,王莹珏;冯友兰“道中庸”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邱纪坤;郝彩平;;简析冯友兰之“道体、大全”[J];天府新论;2008年S1期
7 刘颖;;冯友兰与方东美人生境界说的比较研究[J];学术交流;2010年03期
8 王乐;张溢木;;释“中”、“庸”及“中庸”[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9 蒙培元;知识,还是境界?——评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总结”[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1年03期
10 张汝伦;;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化”[J];哲学研究;2006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王莹珏;冯友兰的中庸观[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王丹;极高明而道中庸[D];吉林大学;2007年
3 汪培;《庄子·天下》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693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69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