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勒兹“情动”理论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565.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莹;;试论德勒兹的康德阐释[J];清华西方哲学研究;2015年02期
2 李科林;;欲望的生产原理——德勒兹关于现代社会的批判思想[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03期
3 何川;;虚拟偶像的德勒兹式解读[J];传播力研究;2017年07期
4 张中;;自由的踪迹,或域外之思——论德勒兹思想中的“自由”观念[J];河北学刊;2016年03期
5 王子博;;简析《尼采与哲学》中的反辩证法思想[J];山西青年;2017年04期
6 尹晶;;吉尔·德勒兹:东方与西方——“2012中国开封德勒兹国际研讨会”综述[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7 王志敏;;德勒兹走向了自己的反面[J];艺术评论;2009年12期
8 潘科;;本质漂移的趣味和意义 读《德勒兹论福柯》随感[J];中国摄影家;2008年07期
9 应雄;;德勒兹之后的电影学研究[J];当代电影;2020年01期
10 保罗·帕顿;尹晶;;《德勒兹概念:哲学、殖民与政治》[J];文艺研究;201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程党根;;德勒兹的游牧政治试验[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崔增宝;;德勒兹或单子世界的复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于奇智;;德勒兹—伽塔利与欲望机器认识论[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王礼平;;差异与表象的毁灭——略论德勒兹与柏格森之间的渊源关系[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靳铭宇;;单子:从莱布尼茨到德勒兹[A];2008年全国高等学校建筑院系建筑数字技术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杜小w;;旅法哲学随感[A];外国哲学(第5辑)[C];1984年
7 程党根;;主体之命运:从“我思”主体到“身体”主体[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龚重林;;德勒兹“三本伦理学”之释义[A];外国哲学(第30辑)[C];2015年
9 尚杰;;绘画中的“形式力”与音乐中的“形式美”[A];美学第3卷(2010年出版)[C];2010年
10 程党根;;激进经验主义:一种别样的经验主义[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能;德勒兹:遭遇“域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
2 美国德保罗大学教授 理查德·A.李(Richard.A.Lee.Jr.) 译 陆凯华;“思想”意味着什么:德勒兹与葛兰西[N];文汇报;2017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汪炜;德勒兹论哲学的语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4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姜宇辉;回归德勒兹的思想—生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5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蔡熙;德勒兹的概念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6 汪民安;德勒兹世纪[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吴冠军;像德勒兹一样阅读[N];社会科学报;2015年
8 安靖 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哲学理性与知识研究所;德勒兹先验经验论的两条基本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9 记者 魏东柱;2012中国开封德勒兹国际研讨会举行[N];开封日报;2012年
10 徐敏;德勒兹意象:一个幽灵或一种理论实践[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兮吟;德勒兹,时间与伦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胡新宇;德勒兹差异哲学与美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3 邰蓓;德勒兹生成思想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葛跃;德勒兹生成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5 程党根;游牧政治试验—德勒兹后现代政治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6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7 孙澄;时间的景深:德勒兹电影理论研究[D];上海大学;2014年
8 刘杨;基于德勒兹哲学的当代建筑创作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张晨;身体·空间·时间[D];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
10 石岩;德勒兹和加塔利微观权力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慧慧;德勒兹“情动”理论研究[D];上海大学;2019年
2 余游;同一与差异:德勒兹对康德的阐释和超越[D];浙江大学;2019年
3 唐谦;德勒兹视角下的信息哲学[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4 潘天翼;德勒兹与福柯关于主体的解构与重构[D];贵州大学;2019年
5 邢志勇;块茎思维与游牧空间—德勒兹非理性主义认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6 林佳兰;作为事件的创伤—从德勒兹事件理论出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8年
7 李好;德勒兹差异哲学视域中的儿童与儿童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
8 刘季陶;生成哲学:吉尔·德勒兹的文学进路[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9 钟芝红;“无器官的身体”—德勒兹身体美学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7年
10 杨蕾;德勒兹生成视域下的中国异类文化现象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72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72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