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隐逸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9 11:29
【摘要】:庄子的隐逸思想植根于他生活的客观历史环境,形成于他对先秦隐者思想的主观改造。庄子创造性地提出了“心隐身不隐”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建立了外在行动自由的“游世”模式以避免现实危险的生命境遇,另一方面又建立了内在自由的“适性”理想来化解声名羁累的内心忧虑。庄子隐逸的出发点是全生避害,最终实现了逍遥自由。 本文第一章论述了庄子隐逸思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庄子生活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激荡变化的政治社会环境是庄子隐逸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面对“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社会现实,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都试图对重新建构天下秩序给予新的解答。庄子也不例外。庄子正是以自己的主体性存在去体悟“道”,从而表达出对个体存在和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本文第二章论述了庄子与早期隐逸思想的关系及庄子隐逸思想的形成和基本特征。庄子用“游世”的策略转变了先秦道家“避世”的现实困境,用“心隐”的方式化解了孔子为声名羁累的内心忧虑。庄子隐逸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心隐身不隐”。庄子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对精神自由的自觉追求上,与早期隐士迫于环境压力避世隐居不同,隐逸是庄子自觉的生活方式。 本文第三章论述了庄子隐逸思想的三层意蕴。庄子隐逸思想里面包含有庄子对个体生命悲惨境遇的体会,对人生价值虚无的感怀,对社会异化现象的揭露这样三层意蕴。庄子对症下药,提出了无用、逍遥、自然的思想,既实现了全身避害,又得到了精神自由,还表达了自己对社会的美好愿望。 庄子无疑是战国中期一位伟大的隐者思想家,是当时隐逸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隐逸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人生智慧、人格理想和社会愿望深刻地影响着后人,成为中国历代士大夫参考仿效的典范。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23.5
本文编号:2773903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22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肖玉峰;;隐士的定义、名称及分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肖玉峰;“无为”新探:从治术到隐逸思想[J];贵州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3 崔伟;儒、道隐逸思想之浅探[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王国胜;;试论庄子对隐士思想的传承和递进[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5 霍建波;先秦儒、道隐逸观略论[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5年01期
6 刘梅,肖中云;试论庄子哲学中的隐逸思想[J];求索;2005年07期
7 皮朝纲;庄子美学思想管窥[J];四川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8 伽达默尔;甘阳;;《真理与方法》二版序言[J];哲学译丛;1986年03期
本文编号:2773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7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