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中的世界

发布时间:2020-07-30 10:41
【摘要】:海德格尔认为,传统形而上学诚然把存在者在其存在中摆了出来并即如此去 思存在者的存在,但它不思二者之别,不去追问存在本身。换言之,传统形而上学 思考的仅仅是存在者,存在问题被长期遗忘。而要回忆起存在问题,就必须思考 存在者和存在之间的不,思入二者“之间”。于是,海德格尔在存在论差异中追问 存在,欲以开显出存在的疏明。在存在的疏明处,世界成焉。但是,存在的疏明和 世界的形成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它们仅仅是向本源的不断返回,只能永远“在 途中”。因此,这里的任何一点既是起点又是终点,缠绕一处难以言说。本文以 《存在与时间》为起点,将海德格尔对世界问题的讨论分四部分论述,借以凸现其 “世界”观。 一、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把此在作为开端,想要在此在这一特殊的存 在者的特加阐释中赢获领悟存在的可能境域:此在的“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整体结 构。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被当成首要的和源始的事情。这里没有现成的人和 现成的世界,也没有二者的共同现成存在,它们只能在人和世界相互区分相互构 成的源始一体境域中不断随缘而生。这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它在某种程度上跳出 了传统的主客二分和对象化思维的理论框架,为海德格尔赢获了不朽的声誉。但 是,在由此在这种存在者出发单线逼近存在的道路上,此在承担的过多责任以及 此在的悲剧式情怀,使得海德格尔所欲开显的生存的世界本身却因有了某种偏向 而很难居间。海德格尔有关本真和非本真论述的混乱便是这一不居间的明证。 然而,混乱本身则将海德格尔引上了一条新路。 二、在1935年左右,海德格尔放弃了此在的优先地位,转而运用一些相互依 赖、相互映射、相互构成、不断激发的意象来表达存在论差异。在这条双向逼近的 道路上,世界迎来了它的基础——大地。世界和大地本质上彼此有别,但却相依 为命。二者激烈地争执冲撞着,但却是一种爱的结合。世界不能飘然飞离大地, 因为世界只有在接受大地的资助与馈赠中才能得以建立。大地也离不开世界的 敞开领域,因为大地本身正是在自行锁闭的被解放的涌现中显现。在世界和大地 的“争执一牵引”中,真理展露出来,“转向”随之实现。 三、“转向”后的海德格尔将Ereignis作为自己的关键词语。Ereignis并不存在, 但它却有。它的成其本身决不是其他东西的结果,它的有所端呈的给予允诺着诸 如某物、某种“有”之类的东西,它自己也在这种端呈中成其自身。换言之Ereignis 在天、地、神、人的世界游戏中成其一物,同时却让万物复归自己。这是对于物的 泰然任之,也是对于神秘的虚怀敞开,宁静着让世界一时博大起来。 四、 博大的世界便是诗意的世界。当我们的季节已成为普遍分裂的季节时, 当我们的季节已成为技术的季节时,诗意的世界对于我们便是一种救渡。在救渡 中,人诗意地栖居。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世界是不断形成着的。此在“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本 真整体能在标示着世界问题的提出和初步解决,世界一大地结构的“争执一牵引” 则召唤思去思事情本身,去思天、地、神、人圆融共舞所开显出来的存在之疏明。 于是,此在之生存与存在之疏明共同人于世界的救渡,在人诗意地栖居中实现着 它们自身的循环结构。我们认为,海德格尔对世界问题的探讨的意义不仅在于他 提出了传统形而上学对思想的钳制问题并将世界问题和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问 题结合了起来,从而使世界问题获得了广阔的思想背景,而且在于他展露了召唤 思的东西——诗意地栖居,使得思和救渡问题成为一体。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0
【分类号】:B516.5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梁康;“智性直观”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2)[J];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02期

2 倪梁康;“我思故我在”及其现象学的解析与重构[J];开放时代;1999年02期

3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4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8 李霞;论儒道生命观的理性精神及其历史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高新华;论以人为本司法观的理论基础——从新宪法修正案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军;;网络和家乡——网络时代的存在论浅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下册)[C];2002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吴虹;;技术创新的社会政治引领与控制问题研究[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秦健;;对克隆技术的异议及传统伦理应有的宽容性[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张思洁;;形合与意合的哲学思辨[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10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0年

2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3 丛日云;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4 王振龙;统计哲学思考[D];东北财经大学;2001年

5 曲新久;刑事政策的权力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6 杨伟东;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强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7 刘国平;经济系统进化及动因[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8 陈志烨;一般社会中的劳动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9 刘永红;诗筑的远离[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陈章乐;社会主义法治化初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宏辉;民事起诉权保障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和国强;评杜威工具主义真理观[D];首都师范大学;2000年

3 张胜利;论文学的宇宙境界[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李斌;有关合同法中显失公平规则的探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5 蔡书贵;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6 邓红;论威拉·凯瑟拓荒小说中的死亡意象[D];暨南大学;2001年

7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8 姚亮;爱默生与美国民族文学进程[D];苏州大学;2001年

9 童伟;论文学价值[D];扬州大学;2001年

10 王志军;从马克思早期对宗教的批判看哲学的根本变革[D];黑龙江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775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75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c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