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视域下的“欲”
发布时间:2020-08-01 21:39
【摘要】:《老子》中的“欲”的内涵与儒家的感性欲望不同,“欲”作为一种意向性的活动,具有人为性、目的性、个别性等特点,在行为方式上展现为有意而为之的过程,因此与无为之道相背离。而执着于分有的物,不仅使得人偏于分而无法把握全,更使得人在道的分化中越走越远。《老子》谈“欲”的目的乃是守道,对素朴之性与自然之道的背离是《老子》之“欲”的意蕴所在。 从“欲”的产生上来看,欲与感官相联系,展现为感性欲求,从而与向道的理性诉求相对。老子并不否定人的基本生存需求,主张顺应自然的生理欲望以保存自身,凸显了对感性存在的肯定。在基本生存需求之外的贪欲,不仅与感官相关,更是有为之心作用的结果,因此老子主张去处此种有为之心,要求“虚其心,实其腹”。另外一方面,“欲”的产生不仅仅是“心”之有为的结果,更与“知”相联系。“欲”与“知”的关系展开为有欲所以有知、有知所以有欲的互动过程。在此意义上,老子提出“无知无欲”的修养方法,否弃世俗的理性之知。 《老子》文中提出了不见可欲、知足知止、无知无欲等去欲之法,这些方法的内在意蕴都在于对素朴之性的持守和保护,目的在于回复本源的道境。从文本整体来看,“欲”可以成为解读《老子》的另一条线索:“欲”作为世事弊病的切入点,被认为是导致当时世风日下的根本原因,而“欲”的实质则是对“道”的背离。基于对现实之中因“欲”而起的社会纷争与道德衰败的反思,老子提出了“无欲”的解决方案,试图在因“欲”而失落的社会中重建“道”的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重返道境。老子并非传统理解中道貌岸然的出世老者,他对人的存在和境遇有着深深的关切。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23.1
本文编号:2778047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B2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龚群;老子的人生修养过程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郭沂;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J];齐鲁学刊;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7780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7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