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柏格森的自由观

发布时间:2020-08-03 09:36
【摘要】:自由不仅是柏格森哲学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也是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与其前辈们抽象的讨论主体自由不同,柏格森注重对个人的具体的自由的讨论,从而拓展了从哲学上理解自由的领域。他认为,自由是一种事实,其前提就是具体的活生生的自我,具体的活生生的自我就是具体的绵延。绵延的张力为个人的自由提供了动力,而且,人的行动越与深层的自我相符合就越自由,因此人的自由是有程度的差别的。 后来他将自由通过绵延引入他的生命系统和人类社会,将自由看作是意识和生命的本质,不同的生命体因其拥有的意识不同而位居自由的不同层级,人类是这一层级的最高层,是生命体自由的最高承载者。但事实上,人类并不一定能够获得自由,因为在他们组成的共同体中,也存在着很大的阻力。当生命冲动被物质打败时,人类社会就会堕入封闭的社会,进而丧失自由;当生命冲动战胜物质,人类就通向了开放的社会,就可以暂时获得自由。所以人类要为获得自由而不断奋斗,人类社会同样也存在着自由程度的不同,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开放的社会。但开放的社会还并不是自由的终结状态,它是下一个封闭社会的开始,是重新获得自由的奋斗的开始。所以,柏格森的自由首先是一个事实,一种行为;其次是一种差异性和多样性;再次是一种精神。 柏格森开拓了对自由的理解的新领域,他的事实和行动的自由思想影响了萨特,萨特的实践的自由和本体论上绝对意义上的自由观都与其有着很深的渊源;他的对自由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强调影响了后来的法国的存在主义和现象主义,并且对于我们个人处于自己的生活和社会中应如何处理自身和他人自由给予了启发,而且对于我们的现实的社会政治和道德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主要以绵延为内在逻辑线索,阐释柏格森对个人自由的强调,对自由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理解,揭示其在二十世纪法国哲学对自由理解的转折性作用,进而探讨这一理解对法国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影响和对我们个人处于社会共同体下的启示性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B565.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丽慧;打开心灵的窗户——评心理现实主义在《人树》中的运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孙显元;;二元 多元 和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吴家荣,许心宏;过程即目的:对生存悲剧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杨丽萍;;论教师实践知识及其彰显[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章文军;;评尼采的超人学说[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19期

6 吴先伍;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时间观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7 季爱民;罗龙祥;;本体论与人生价值:当代本体论研究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韦虹;;西方文学作品中时间概念的嬗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蔡华;;论法律解释对实现法制统一的困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娄开生;;试析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传统观[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阎国忠;;中国美学缺少什么?[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高艳萍;;透入物的深处——巴什拉物质想象理论释析[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王云萍;;道德规范性的证明[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5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袁张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语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郭武;党惠娟;;文化、信仰和理性:民族环境习惯法重生的三个基点[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新新;现代书籍设计中材料运用的新趋向[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唐卓;影像的生命——德勒兹电影事件美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崔鲮丽;中国古典诗词时间审美感悟的三种境界[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佳;诗为能言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罗茜;黑暗中的希望之光[D];湘潭大学;2010年

8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锋;阅读教学中“对话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李倩;党员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程度与其归属感和责任感关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9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79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8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