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日常生活的人道化——论卢卡奇与赫勒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晓峰;论关系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张杰,吕杰;从大尺度城市设计到“日常生活空间”[J];城市规划;2003年09期
3 舒志定;知识批判:学术自由的一种解读[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2期
4 刘良华;教育、语言与生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5 张广君;张建鲲;徐文彬;;教学生活:建构有灵魂的科学世界[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5期
6 李楠;上海小报中的两种市民文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王啸,田洪亮;关于课程“目标模式”的人文反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4期
8 毛崇杰;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沈贵鹏;活动课程的心理教育价值——关于活动性心理教育课程的思考[J];教育科学;2002年06期
10 冯建军;论教育中的日常交往与非日常交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兰芬;;论马克思主义的生活德性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许大平;日常生活批判及其当代意义[D];复旦大学;2003年
3 傅其林;阿格妮丝·赫勒审美现代性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4 李秀金;日常生活和新时期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海英;论主体性的历史生成[D];吉林大学;2005年
6 罗亚;制造快乐:走向娱乐的新闻技巧[D];复旦大学;2005年
7 李俊文;社会存在本体论[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肖伟胜;现代性困境中的极端体验[D];南京大学;2003年
9 李彬;走出道德困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卫华;从文化角度看通俗小说的模式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范云晶;日常主义:无法穷尽的生命之旅[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顾习龙;后现代主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启示[D];苏州大学;2004年
4 孙爱琴;幼儿园常规教育的文化批判[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耀国;从主体性看人的全面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6 景剑锋;大众传播中人的异化问题[D];内蒙古大学;2005年
7 徐梦婕;日常与神性的统一[D];扬州大学;2006年
8 黎洪;对旅游饭店的美学思考[D];贵州大学;2006年
9 王丽丽;海派文学中女性形象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10 东波;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D];黑龙江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辉;;多维视域中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建构[J];晋中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黄力之;;卢卡奇社会存在本体论思想的美学意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0年01期
3 焦佩锋;;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2期
4 王秀敏;;赫勒关于理性化进程中道德规则重建的思考[J];求是学刊;2010年01期
5 王志昂;;评析青年卢卡奇对恩格斯的“工业和实验”的批评[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游岸;;卢卡奇社会历史研究观之三维探析——《历史与阶级意识》的新解读[J];青年科学;2010年07期
7 王前坤;;物化的层次性与功能——马克思理论基础上重读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齐勇;;论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9 曹峰;;卢卡奇哲学视阈中的历史概念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10 潘宜协;;卢卡奇的“总体性”范畴探讨[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锋;;寻找“物化”之旅:传播批判思想踪迹与语境分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曾德华;;社会现实:来自奥尔曼的观点[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3 仰海峰;;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4 李步楼;;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5 刘建洲;;工人阶级意识:从马克思到汤普森的理论探索[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6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赵司空;;论布达佩斯学派的“需要”理论及其困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8 赵司空;;论布达佩斯学派的“需要”理论及其困境[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高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俞吾金;;G.A·柯亨的功能解释理论批判——兼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决定论的新形式[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何怀远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反映论与实践论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何怀远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反映论与实践论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何怀远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反映论与实践论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何怀远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反映论与实践论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何怀远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反映论与实践论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何怀远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反映论与实践论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何怀远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反映论与实践论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何怀远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反映论与实践论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何怀远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反映论与实践论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何怀远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历史唯物主义理解史中的反映论与实践论线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洋;格奥尔格·卢卡契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D];吉林大学;2010年
2 曾德华;奥尔曼对马克思方法的解读[D];复旦大学;2010年
3 孙宜晓;葛兰西历史主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包立峰;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D];吉林大学;2009年
5 冯溪屏;劳动范畴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核心地位[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郑飞;现代性批判的问题域[D];南开大学;2009年
7 周惠杰;布洛赫乌托邦哲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董晋骞;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D];吉林大学;2006年
9 郑国庆;形式、主体与现实[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阳海音;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静;马尔库塞技术理性批判的价值意蕴及当代意义[D];燕山大学;2010年
2 郁佳震;现实主义的存在论根基[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红敏;论卢卡奇的总体性方法[D];山东大学;2010年
4 宋宁;科西克异化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彭英英;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探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6 王俊梅;卢卡奇早期辩证法思想述评[D];河南大学;2010年
7 王林林;从马克思异化理论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D];河南大学;2010年
8 徐苗苗;阿尔都塞意识形态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田励;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初探[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10 李美娟;发展与疏离[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96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79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