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兼综:陈白沙的情志与士格
发布时间:2020-08-11 19:06
【摘要】:白沙素有“只对青山不著书”之语,绝意著述,多以门人收集辑录诗文、散篇传世。于遗篇中可见情志,于情志中亦蕴士格。他既有道家情怀,又有儒家志向,有鉴于此,他的士人品格也无疑凸显了“儒道兼综”的特点。一方面,他的情之所在,是万化自然的道家情怀。这般情怀背后,不可忽视岭南的地缘因素(封闭与开放并存)和人文积淀(守旧与创新相佐)对他造成的相应影响。他乐于自然的生命旨趣也是道家思想在个体身上的投射:于情怀指向上,是“决意仕进、得趣山水”的洒脱;于为学指向上,则表征为“学宗自然、唯求自得”的独特。此外,白沙的一生,是逍遥的艺术人生,不仅文采风流,茅龙大笔书艺惊奇,开创“熙熙穆穆”的书风;无弦琴中“得鱼忘筌”的艺境也堪称雅乐不尽。另一方面,他的志之所趋,是典型的“内圣外王”式的儒家志向。内圣层次又或可分为学养层面与身修层面:于学养,他破朱子之藩篱(驱门户、去教条)、启阳明以大成(静养心、致良知);于身修,他“铢视轩冕,尘视金玉”、“自矜名节,不事权贵”、乞归奉母一事又可显见其“侍亲至孝”。外王层次,他“士不居官仍爱国”的名士风范,亦可从他雅重纲常强调“君与亲一”和“救民水火”的恤民理念中管窥一二。情循道,志依儒。出仕与归隐的绵延同一和诗文与人格的同步耦合构成了他“藏器于身”的隐士风范;养吾浩然的自我省思和忠君事亲的自我省思组建了他“独善其身”的君子理想;从祀孔庙的盖棺定论、以灯传灯的学脉延续和化育人文的不朽功业则勾勒出他“高风激远”的圣贤气象共同成就了白沙儒道兼综的“士格”。最后,白沙士格也与从古至今的时代精神息息相关。明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思想钳制颇紧的朝代,明代士人也变得更加恭顺皇权,以求仕为正途。白沙也曾顺时而动,有四次求仕之举,但终究还是选择了归隐山林,在独立与主流社会之外,致力教育,由“立事功”转向“正风俗”。白沙作为明代一士人,同中有异,既被烙上时代印痕,又可谓活出了自我的“真生命”。此外,重视陈献章精神的当代发扬,对于实现当今国人的“诗意栖居”也将起到一定的帮助。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248.1
【图文】:
“游于艺”无疑是他写书的终极目的,有了这等追求,才能书至他所言的“熙熙穆穆”之境,放达洒脱,一任自然。图1-1 陈献章草书应试后作书卷3二、 “得鱼忘筌”的无弦琴艺如同在书法上追求“游于艺”的境界一般,陈献章同样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古琴之中。《湖山雅趣赋》有云:“灵台洞虚,一尘不染,浮华尽剥,真实乃见,鼓瑟鸣琴,一回一点,气蕴春风之和,心游太古之面,其自得之乐亦无涯也。”4在弹琴的过程中,他寻觅的不仅止于泠泠琴音,更多的是在追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处”5?在寻乐的过程中,他发现“仲尼饮水曲肱,颜子箪瓢陋巷”6,“孔颜乐处”成了他的心之所向,也是他琴音中的灵魂
本文编号:2789450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248.1
【图文】:
“游于艺”无疑是他写书的终极目的,有了这等追求,才能书至他所言的“熙熙穆穆”之境,放达洒脱,一任自然。图1-1 陈献章草书应试后作书卷3二、 “得鱼忘筌”的无弦琴艺如同在书法上追求“游于艺”的境界一般,陈献章同样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古琴之中。《湖山雅趣赋》有云:“灵台洞虚,一尘不染,浮华尽剥,真实乃见,鼓瑟鸣琴,一回一点,气蕴春风之和,心游太古之面,其自得之乐亦无涯也。”4在弹琴的过程中,他寻觅的不仅止于泠泠琴音,更多的是在追寻“仲尼颜子乐处,所乐何处”5?在寻乐的过程中,他发现“仲尼饮水曲肱,颜子箪瓢陋巷”6,“孔颜乐处”成了他的心之所向,也是他琴音中的灵魂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志平;;论影响陈献章书风形成的诸因素[J];中国书画;2011年05期
2 许海帆;;古琴雅乐不尽的精神源泉——纪念陈白沙先生辞世五百周年[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赵园;关于“士风”[J];中国文化研究;2005年02期
4 宋志明;陈献章的处世之道[J];文史哲;1999年03期
5 何念龙,刘正国;屈原“士格”与战国时代士文化精神的同异性[J];江汉论坛;1998年10期
6 荒木见悟,李凤全;心学与理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7 谢景芳;理论的崩溃与理想的幻灭——明代中后期的仕风与士风[J];学习与探索;1998年01期
8 李锦全;朱熹理学的历史命运与陈献章的思想关系[J];齐鲁学刊;1998年01期
9 冯达文;陈献章心学的道家品味[J];孔子研究;1995年01期
10 刘宗贤;试论融汇道家自然之说的陈白沙心学[J];东岳论丛;1990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戴菀珊;陈献章的伦理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蕊;陈献章退隐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89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89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