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
发布时间:2020-08-11 22:31
【摘要】: 当今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技术因其直观的影响力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导性力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自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在人类的科学技术事业高歌猛进,人类的发展史正在书写着光辉一页的时候,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着令人不知所措的变化:核弹的巨大破坏力使人类在自己创造的技术成果面前战栗;酸雨及各种工业废弃物让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愈加脆弱;新的技术带来了新的娱乐和沟通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更加疏远了…… 人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这些问题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反思:究竟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辩证关系,是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引发人类发展的难题,还是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已经逐渐成为技术哲学家们关注的重心。但当下不少学者对这一问题的反思,往往无法触及根本。究其原因,就如同人们面对自然时的无可奈何一样,身临其境的人们对技术与人类自身的关系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认知。 针对学术界存在的这个突出问题,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学习,我逐步将对问题思考的突破口归结在“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上。我认为,要从理论上认识和解决技术负效应问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在对技术的本质及其属性进行确定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的视角,对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冲突的根源,并提出解决之策。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为人们理解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个科学的视角,并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发展观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全文共分三个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从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出发,对技术的本质及其属性进行确定。本文认为,技术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技术负载“人类意志”,包含极其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方面的内容。论文的第二部分,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观,分析了技术进步在促进人类发展和引发人类发展难题两方面起着怎样的作用,如何起作用,并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即引发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的冲突的根源在于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近现代技术,有其先天隐患。对利润的追求必然会导致技术负效应的产生,这是资本运动的必然逻辑。论文的第三部分,通过对技术负效应的根源——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的分析,得出技术负效应的解决之道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结论。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认为,技术进步与人的发展的最高目标和共同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两者统一于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的和谐进步,是解决人类发展难题的唯一途径。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原则,从物质基础建设,思想文化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方面入手,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沿着这三个部分的逻辑展开,构成了本文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贯穿本文的主线是技术进步与人类发展,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这二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正确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03
本文编号:2789647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B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京希;人文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之本质的一种揭示[J];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5年01期
2 刘大椿;;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陈文化;新中国技术哲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孙华林,孙雷;高技术负效应的哲学反思[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张成岗;技术的生态学批判:从理论到实践[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任阿娟,张仲华;试论西部大开发的深层次问题[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李三虎;科学技术、公共领域与和谐社会[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02期
8 赵乐静,郭贵春;我们如何谈论技术的本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2期
9 王伯鲁;产业绿色技术化及其驱动机制的重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年06期
10 彭纳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技术学的典范[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张密生;论江泽民的科技思想[D];武汉大学;2003年
2 李奋生;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可持续发展思想蕴涵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3年
3 张朝霞;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邢雅娟;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D];山西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896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89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