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技术与社会的创新及其协同演化

发布时间:2020-08-13 14:44
【摘要】: 技术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技术社会学和创新理论等诸多学科领域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对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学界形成了两种盛行而对立的观点:一是技术决定论;二是社会决定论。无疑,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均在一定的程度上揭示了技术与社会关系的真实性,具有一定的真理性。但是,这两种观点各执一端,有失偏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事实上,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极其复杂,片面地主张“技术决定社会”抑或“社会决定技术”均显得过于简单。 为了弥补和纠正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各自的缺陷并有所超越,本文采用协同演化和相互建构的基本视野,挖掘创新理论和科学技术学中的协同演化思想,结合制度理论、技术史学和演化经济学,引入了社会创新概念,对技术与社会关系进行跨学科和整合研究,构建了一个技术与社会协同演化的基本理论框架,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学构想。同时,为了说明理论的实践价值,本文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基本逻辑顺序,选取了格兰仕微波炉、TD—SCDMA和电子健康技术等典型案例,分别从管理学、社会学和协同演化视野对它们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文的理论价值在于着眼于技术创新的经济和管理研究的社会学延伸,发展一种对于技术创新及其评估过程的新理论、新理解、新解释,其现实意义在于对技术创新和社会发展提出相应的战略和政策性建议,为中国企业和政府的决策和政策提供可资借鉴的参考依据。具体的说,本文的基本内容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反思,分析了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局限性。本文第二章从技术创新演化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以及技术创新研究的线性与非线性视域两个角度总结和论述了技术创新的基本成就:首先,技术演化遵从螺旋式上升的周期性规律,表现为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其次,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界逐步认识到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的局限性,技术创新具有非线性和复杂性,协同演化思想应运而生。从本质上看,技术创新演化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技术与社会的协同演化问题。 第二,以格兰仕企业为例,考察了冲破性技术创新的基本模式、演化机理和影响因素。本文第三章首先界定了冲破性创新的概念,总结概括了冲破性创新的基本模式;接着以中国著名企业格兰仕为例,探讨了冲破性创新的演化机理和影响因素。冲破性创新理论昭示,冲破性创新是衍生技术创新的新方向,产生市场需求的新渠道,后来企业成长的新策略。中国格兰仕微波炉的案例研究表明,冲破性创新过程表现为明显的技术、市场与组织之间的协同演化动态性。总之,冲破性创新是后来企业和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 第三,以TD—SCDMA为例,从新技术社会学视角,探讨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转译过程。本文第四章首先梳理、总结和概括了新技术社会学的三种径路和方法及其对技术创新的理论贡献;接着以中国自主研发的3G通信标准TD—SCDMA为例,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探讨了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和转译过程。技术的社会理论尤其是行动者网络理论突破了传统创新理论和传统社会学的分析框架,主张技术与社会之间并无明确疆界,存在协同演化关系,为技术创新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野。TD—SCDMA的案例研究表明,技术创新具有社会嵌入性,问题转译是技术创新演化的基本环节,异质性行动者网络形成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 第四,构建了技术与社会协同演化的理论框架,并运用该框架对电子健康技术与创新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第五章引入了社会—技术系统方法,提出了一个基于小生境的多层分析框架:社会—技术的小生境、域和地景,探讨了技术与社会的动态协同演化机理。本文第六章在界定电子健康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运用第5章提出的多层分析框架和协同演化视野,着重探讨了影响电子健康创新演化的因素以及电子健康与社会的互动和协同演化关系,并对中国电子健康的发展提出了若干启示性建议。 第五,引入了社会创新概念,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学构想。本文第七章首先从科技与社会视角界定了社会创新范畴,分析了社会创新的意义和过程;其次,将创新二分为“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创新动力学构想,即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两个根本原动力。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协同作用推动着人类社会由前工业—工业到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具有跨越发展、多种社会形态并存以及后发、叠加、渐进、自主等特质,在器物、制度和文化三个层面均面临着特有的难题,对策在于技术创新与社会创新的协同发展,尤其是要重视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建设。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N02
【图文】:

创新分类


图3.1创新分类之间的关系创新。冲破性创新和突破性创新之间的包含和交叉关系(张洪石等,2005;张洪石、卢显文,2005),可用图3.1来表示。图3.1表明,突破性创新包含了部分延续性创新和部分冲破性创新,或是说延续性创新和冲破性创新分别与突破性创新有交叉和重叠的部分;同样,冲破性创新包含了部分突破性创新和部分渐进性创新,或是说突破性创新和渐进性创新分别与冲破性创新有交叉和重叠的部分。3.3冲破性创新的模型构建3.3.1冲破性创新的二维模型克里斯滕森(1997)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通过研究磁盘驱动器工业,构建了冲破性创新模型的基本框架一一二维模型,如图3.2所示。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他进一步研究了其它不同的行业如机械挖掘机、钢铁、零售、摩托车、会计软件、动力控制、糖尿病护理以及计算机行业。研究结果证实了该理论具有广泛适应性。事实上

技术系统,社会,复杂动力学


其目的不是对现实的本体论描述,而是理解社会一技术的变革的复杂动力学提供一个分析性和启发式的概念框架。为此,可以将社会一技术系统看成由小生境 (nich目、域(reg而。)和地景(landsoaP。)三个层次所构成,如图5.2所示。图5.2社会一技术系统的多层构成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野芳;;略论数学的应用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08期

2 杨树仁;;浅析西部高校图书馆如何服务当地社会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22期

3 李芳丽;;关于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年19期

4 夏子涵;;发展循环经济 推进节能减排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J];现代经济信息;2011年14期

5 仇英;;创建档案服务机制适应社会发展要求[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9期

6 关婕;;简述我国社会发展对图书馆发展所起到的推动作用[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7 王效;;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哲学反思——从日本核危机谈起[J];甘肃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8 单长卷;刘润强;张胜利;;植物水分与抗旱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及其影响[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9 周公度;;化学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J];自然杂志;2011年04期

10 刘五然;;珠算心算与生俱来[J];珠算与珠心算;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曼莉;;论科普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魏文娟;;浅析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陆德生;;试论管子关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的思想与实践[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4 赵希亭;王玉会;;和谐行业机关的建设[A];公路交通与建设论坛(2009)[C];2010年

5 ;抓好党建 推动改革 实现银行和社会发展共赢[A];改革创新铸辉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范秀英;;论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新世纪 新思考[C];1999年

7 江宏熹;;鼓励老年人对社会发展多作贡献[A];老年学论文集(三)[C];1998年

8 翟春宝;;网络化与社会发展[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1世纪贵州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杨军强;刘征;;“软”与“硬”结合推动“十二五”贵州社会发展[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亚玲;;全球自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闻过;评价社会发展有了“硬指标”[N];广州日报;2005年

2 ;关于济南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N];济南日报;2009年

3 ;社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N];西藏日报;2009年

4 ;关于衡阳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N];衡阳日报;2009年

5 ;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N];青海日报;2009年

6 ;关于天津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N];天津日报;2009年

7 江苏省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储小平;关于江苏省二○○八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二○○九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审查结果报告[N];新华日报;2009年

8 ;张掖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张掖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N];张掖日报;2009年

9 梁熙玲;俄卫生和社会发展部提高2009失业率预期[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10 ;柳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七次会议关于柳州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N];柳州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启贵;技术与社会的创新及其协同演化[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2 卢彬彬;技术范式变革环境中组织的战略适应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3 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郭雯;技术范式转变时期企业的组织学习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孙冰红;大学教育与社会发展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6 李建华;社会发展中的公正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杨文华;人力资本与社会发展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毛良升;哲学视域中的创新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9 章延杰;论政府信用[D];复旦大学;2005年

10 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树铭;马克思哲学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建明;全面建设小康背景下县域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3 弋杨;宋代江西书院及其发展的社会环境[D];四川大学;2005年

4 张凤莲;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探析[D];山东大学;2005年

5 王朝晖;人的需要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D];郑州大学;2007年

6 刘慧;邵阳市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7 孙晓霞;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发展动力系统[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8 李莉;试论音乐教育中“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罗美芳;明清时期清水江水道的开辟与社会发展[D];贵州大学;2007年

10 杨琪;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92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92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7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