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时间与意义—舒茨和胡塞尔的联系与差别
发布时间:2017-03-31 17:09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时间与意义—舒茨和胡塞尔的联系与差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不是简单地将胡塞尔现象学与社会学融合起来,也不仅是将胡塞尔现象学方法应用于社会科学之中,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和胡塞尔现象学的理论关系有多维的面向,舒茨对胡塞尔的态度也不是一以贯之的。本文从主体间性问题入手,力图从这个侧面表明舒茨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延承关系以及此后他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反思、批判还有发展。舒茨的理论奠基之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在完全延承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理论和现象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讨论主体间性问题。他从自我内在意识流程分析开始,因其中存在的内时间意识体验与再造的反思性朝向之间的张力,引出了意义以及意义脉络概念,凭借此种概念,舒茨论证了理解他人的可能性。进一步,凭借意义脉络以及更高层次的意义脉络:经验基模,主体间的理解能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层次上以不同的体验鲜明度被达及。但随着舒茨对主体间性问题的持续研究与反思,他日益认识到理解他人问题比《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中的论证和认识要丰富,这最终导致他对胡塞尔第五沉思的主体间性理论先验阐释采取批评和拒斥态度,并提出与胡塞尔差异较大主体间性理论。舒茨和胡塞尔之间的差异的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在于舒茨对现象学还原的独特理解;二是舒茨提出了生动的现在这种不同于意识的内时间性的时间规定,三是舒茨是凭借意义概念,而不仅是意向性概念论证如何理解他人。舒茨虽然到了后面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哲学的需求,也远离了现象学的需求,但胡塞尔对他的影响始终是深刻和无处不在的。他是一名现象学社会学家,也是一名现象学家。
【关键词】:舒茨 主体间性 意义 意义脉络 生动的现在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B089
【目录】:
- 内容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第一章 胡塞尔笛卡尔沉思的第五沉思11-17
- 第一节 原真还原和原真领域11-13
- 第二节 类比统觉13-14
- 第三节 先验交互单子论的共同体14-17
- 第二章 舒茨对胡塞尔的批评17-25
- 第一节 具体批评的四个步骤17-22
- 第二节 舒茨批评的前提22-25
- 第三章 意义构成中的理解他人25-43
- 第一节 意义和意义脉络25-31
- 第二节 理解他人问题的一般特质31-37
- 第三节 社会世界的结构划分37-43
- 第四章 生活世界中的理解他人43-51
- 第一节 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本质44-45
- 第二节 视角互易性45-46
- 第三节 接近呈现46-51
- 第五章 现象学与主体间性51-61
- 第一节 主体间性还原51-53
- 第二节 生动的现在和沟通理解的意义53-57
- 第三节 对称的我和他人57-61
- 结束语61-63
- 参考文献63-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胜进;;在现象学与社会学之间——论许茨社会学理论的现象学基础[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何雪松;迈向日常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社会学——舒茨引论[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黄徐平;;胡塞尔现象学的社会学效应[J];兰州学刊;2010年11期
4 孙飞宇;;流亡者与生活世界[J];社会学研究;2011年05期
5 D·扎哈维;陈文凯;;同感、具身和人际理解:从里普斯到舒茨[J];世界哲学;2010年01期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时间与意义—舒茨和胡塞尔的联系与差别,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8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79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