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创学视域下的中国心性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2 15:31
【摘要】:哲学是始于问题的,不同于西方哲学对自我和世界的无尽的追问,中国哲学是基于对天人关系的追问展开的,是关注生命的实践哲学,这种实践哲学是围绕心性问题的讨论而展开的,是集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境界论为一体的整体综合的哲学。而此种基于天人关系下的心性问题讨论,一些学者名之为心性论。中国的心性论研究就是在这种天人关系的探讨下动态的发展了两千多年,并在各种学派思想的争论和转化中形成了各个时期不同侧重的学派脉络体系。在承继张岱年综合创造论而来的创学视域下,本文以“生生”之性向“创造”之性转化为主线,对心性论的诠释重构的历程进行梳理总结以及拓展。心性问题的研究是始于对“心”“性”的概念阐发,通过古文献的追溯发现早期的“心”“性”并没有联系,也没有被作为哲学范畴而被讨论,其中“性”字可同“生”字。“心”“性”作为哲学范畴被研究是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经济变革,宗法封建社会转向崇尚物质力量的诸侯混战的新战国时期,在物力的高度发扬下,人心坠入不安,萌发了侧重精神之发扬的心性探求,二是、人文学术背景,经由对神权的解放,通过对殷周时期的“天”“命”“德”等概念的反思,进而有了与“天”“命”“德”对应的“心”“性”的概念解释。而“心”“性”在《性自命出》中首此作了较深人的哲学解读,并包含了当时的关于心、性的分化诠释。心性论在先秦时期的分化诠释主要体现为儒道两家,儒道两家中有自己的对心性论的研究路径。儒家是在“以仁为统”的路径下的诠释,孟子承孔子之仁,提出性本善的即心言性的心性论,通过存心养性以保持本善之心,荀子则沿孔子之礼,提出性本恶的即生言性的心性论,通过化性起伪以教化而向善。不同于儒学的仁为核心的本体理念,先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心性论,在“周遍自然”的理论路径下,从道之自然论本性,提倡遵从自然本性本心的无为而为。至《易传》,才有对儒家心性论系统的形而上的论证。《易传》从《易经》中引出阴阳范畴,从宇宙的根源处,以阴阳变化处来说人性,以变化之易来论天道,把自然、社会、人统一起来,建立了形而上的天人合一的心性论范畴体系。并引发了宋明新儒学时期的儒门学者在生生之性探寻下的心性论研究,其中北宋的理学家周敦颐、程颢是顺承《易传》而论,从心性同体的角度再次论证自《易传》而来的形而上的天人合一的心性论,胡宏是从天人不二的性体心用的角度,论证了以心成性的心性论,王夫之则是从天人相分的角度,论证了性日生日成的心性论。在生生之性的探寻下的心性论研究,为中国哲学之“生生”向“创造”的观念提升提供了中国古代思想源泉。经由西学东渐和新文化运动,创造思想在中国广泛传播开来,中国哲学在疏解西哲之创造之思想时,发现创造之思想与中国哲学之“生生”的会通性。于是,中国哲学家在“生生”与“创造”相会通的理论路径下对中国的心性论进行重新建构,例如:熊十力、牟宗三的道德创造的心性论,方东美、罗光的生命创造的心性论,张岱年的广义创造心性论等。其中张岱年的中、西、马综合创造论最具时代特色。最后,本文以张岱年的综合创造论为指导,从“创学”视角,提出创造心性论的重构,在“以创为统”为理论路径下,以“道”与“创造”为核心,在“知本达至”之基础上论证天人合一的创造本性观,并讨论了创造心性论在本体、认识、价值之域的现代意义,认为在本体、认识、价值之域,创造心性论与现代综合科学皆呈现了契合。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B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萍;李维武;;从冯契“智慧说”的心性论和人格观看中国哲学的变革之路[J];学术月刊;2014年04期

2 王雅;;“生生”、“感通”、“偕行”——《易传》的天人共生哲学[J];周易研究;2010年03期

3 余开亮;;《性自命出》的心性论和乐教美学[J];孔子研究;2010年01期

4 黄诚;;儒家“心性论”的系统架构及其思想开展[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6期

5 汤忠钢;;浅探牟宗三的心性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刘鄂培;;“综合创新”开一代学术新风——纪念张岱年先生(1909-2004)逝世三周年[J];船山学刊;2007年04期

7 梁涛;;“以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J];哲学研究;2007年07期

8 方克立;;关于文化体用问题[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9 郁振华;“实践的转向”和“性与天道”的统一——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建构天道观和心性论的独特思路[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10 黄晓荣;胡宏心性论探微[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楼;新轴心时代视域下的中国哲学再创造[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陈浩;王夫之哲学的存在论与心性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3 赵四学;创学视域下的中国文化理论建设[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4 裴晓敏;创学视野下的创造过程哲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金丽;中国哲学:创造性转化与大众实践[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简红江;国内外创造学发展比较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7 燕京晶;中国研究生创造力考察与培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毛天虹;创造视角下的两种文化交融[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王忠;中国传统创造思想论纲[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汪寅;科技原始创新问题初探[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008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008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7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