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5 10:04
   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现代新儒学是直接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而产生的,它对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持否定态度。本文旨在对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全面、历史的考察,并通过这种考察确立正确对待现代新儒学的态度。 首先,本文阐明了现代新儒学马克思主义观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于现代新儒学提出的返本开新、儒学第三期发展的现代化道路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是根本对立的,使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持否定和排斥的态度。而解决传统与现代化关系问题上的相似性,又使得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有吸收和借鉴。 其次,本文概述了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歪曲和历史地位的否定,表现在:(1)通过三个方式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进行诘难:用伦理化的实践概念否定辩证唯物论的实践概念;割裂马克思主义实践性和批判性的关系;割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科学性的关系,用实践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2)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性进行诘难。现代新儒学混淆无产阶级和剥削阶级的阶级性,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性和科学性完全对立起来。(3)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进行了多方面的否定:把马克思主义歪曲为缺乏科学基础的宗教;突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区别,用科学和哲学的划界否认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并进而达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目的。(4)歪曲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现代新儒学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科学主义思潮,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价值;把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的社会作用归结为破坏作用;以社会和自然科学的变化为据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第三,本文概述了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否定和拒斥。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认识,现代新儒学拒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他们以“中国特殊论”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有的新儒家以中国生产力低下为由,说明社会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也有的新儒家以中国具有“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特殊国情说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的理论不适合中国。现代新儒学认为中国特殊的国情是由于特殊的文化所决定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强调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形形色色的中西文化特殊论,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文化路向说”、“文化本源说”、“内在与外在超越说”。现代新儒学对中西文化特殊性的强调,实质上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与发源于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马克思主义不适合具有特殊文化的中国。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现代新儒家则进行了歪曲,把毛泽东思想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相结合的产物。 第四,本文考察了现代新儒学马克思主义观的发展历程。从发展过程看,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各显特色。在第一代新儒学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历了传入、传播到取得主导地位的变化,这使得第一代新儒家经历了由否定、批判到接受或部分接受对马克思主义的改变,新中国成立前,第一代新儒家一方面完成儒学道统的重建工作对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另一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辩证法、历史观进行否定和批判。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新儒家程度不同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移居港台的第二代新儒家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看成是中国大陆的沦陷,由此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极端对立和排斥的立场。第二代新儒家的理论工作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寻求返本和开新之间的融通之道,探求从道统中开出政统和学统的方法;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系统化,出版《辩证唯物主义驳论》、《道德的理想主义》、《政道与治道》等一系列专著大肆攻击马克思主义。 20世纪80年代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成功、世界文化对话和交流的盛行,使得第三代新儒家在处理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上采取了一种对话的方式。但是对话的论域下,同样存在着对立,希望通过对话而超越马克思主义,是第三代新儒家提倡对话的目的。然而现代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及各种思潮的对话、冲突、交融的结果却是以自身的消解为代价。 在港台新儒学出现自我消解的同时,在大陆却形成了一个有别于港台新儒学的大陆新儒家学派,它的出现标志着现代新儒学的发展进入到第四个阶段。大陆新儒学重走儒学和封建专制相结合的政治儒学的路线,妄图复兴儒教取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实现复兴儒教的目的,它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对大陆现行的政策进行大肆攻击。 最后,本文对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进行了总体的评析。本文认为对现代新儒学并不能全盘否定。现代新儒学对全盘西化思潮的批判和遏制,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新儒学对传统与现代化关系的探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现代新学强调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肯定现代新儒学合理因素的同时,还必须对它的理论缺陷有清醒的认识,并澄清它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认识。现代新儒学所提倡的“儒学复兴”根本不能取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因为:(1)儒学复兴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之上。这表现在,现代新儒学把历史文化看成圣贤豪杰的精神表现,把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实质看成是离开具体历史条件的抽象精神实体,并把这种抽象的精神实体看成历史发展的动力。用这种唯心史观考察历史,根本无法把握历史发展的真谛。(2)儒学复兴论存在泛道德主义的倾向。面对现代化的民主和科学,现代新儒学坚持德性优于知识,紧守内圣外王的传统思维模式解决中国现代化问题,他们希望通过确立道德主体以建立民主科学的常轨,把现实中的一切问题都简单归结为道德主体的确立,忽视甚至否定经济形态、政治体制的变革,存在严重的泛道德主义倾向。(3)儒学复兴论在实践上不具有可行性。儒学与以科学、民主为标志的近现代文化的价值观念大异其趣,企图保持传统儒学的基本价值观念不变,并从中疏导出现代意义的民主和科学来,在事实上是很难做到的。 现代新儒学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和批评也是不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科学性和意识形性态、科学性和人文性、阶级性和人民性是密切统一的,以任何形式割裂这种统一性,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也不容否定和歪曲。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今天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她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否定或歪曲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是违背历史事实的。 现代新儒学坚持中国特殊论否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错误的。一方面,中国正处于国际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下,这才是近代中国的国情,现代新儒学以“伦理本位职业分殊”概括中国的国情,是不符合国情的认识;另一方面,特殊的国情和特殊的文化不能排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和继承者从来不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僵死的教条,他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正是这种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现实的。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B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投稿须知[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11年01期

2 纪双城;;英国有一座马克思主义小镇[J];世界博览;2011年13期

3 王纯;;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特征[J];中外企业家;2011年14期

4 ;李大钊 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的举旗人[J];中华儿女;2011年13期

5 孙春美;;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意义[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8期

6 胡祝欣;杜静宜;;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J];学理论;2011年21期

7 宋保傧;;“人本主义”逻辑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8 郭刚;;角力与诘难:梁启超对社会主义的传播[J];长白学刊;2011年05期

9 白振祥;;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理论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评《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研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谢雅霏;;对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的认识[J];青春岁月;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赵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展钱币研究工作[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7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柄;;毛泽东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完美交融[A];抗日战争与延安文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董瑞华;胡德平;;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野——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公共经济学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戴钢书;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指导作用[N];中国艺术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田建明;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还好吗?[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钟平;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记者 汪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在津举行[N];天津日报;2008年

5 王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N];学习时报;2008年

6 【美】阿里夫·德里克 于海青 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郑萍;佐佐木力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钟君;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在南宁召开[N];光明日报;2008年

9 记者 陈欣然;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举行[N];天津教育报;2008年

10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陈学明;为什么不提“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三萍;现代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6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8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9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10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郑丽玲;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和基本路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潘之光;科技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涂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10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12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12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5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