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论施蒂纳的形而上学批判及马克思对其批判的批判

发布时间:2020-09-11 14:07
   本文所探讨的是施蒂纳的“唯一者”范畴及其所完成的对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马克思对施蒂纳在“创造性的无”的基础上所建构的形而上学批判的批判问题。作为“绝对精神”的解体结果之一的“唯一者”,是在废墟中现世的乌托邦主义的救世者,是建构在“创造性的无”之上的批判性和唯一性的结合体,由于“唯一者”优先于他者而存在,施蒂纳的“唯一者”思想与费尔巴哈的类哲学最终在人学上构成相对立的两极——类与个体。在施蒂纳的批判的形而上学中,“创造性的无”是其批判之基,诉诸言词和幻见是其批判得以存在之刃,对社会关系的解构则是其存在之路,其批判的结局必然是重归于无,缺乏社会交往的两个“唯一者”是无法共处的,最终必将导向无政府主义。这种情况使施蒂纳无形中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代言人。马克思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批判和扬弃,是通过对施蒂纳的批判来实现的,不但表现在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施蒂纳和他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逐章、逐节以至于逐句的批判上,也具体表现在马克思对“经验”、“意识形态”、“共同体”和“现实的个人”等概念的形成与使用上。通过对施蒂纳的堂吉诃德式幻见的批判,马克思确立了“经验”概念在批判上的权威。基于“经验”前提所形成的“现实的个人”范畴,是扬弃“唯一者”的结果,“自由人联合体”是拯救“唯一者”乌托邦式幻想的唯一出路。对“唯一者”的批判和扬弃所形成的“现实的个人”范畴,作为整个批判过程的结果之一,体现了马克思在人的概念上的变革的现实性和个体性维度;作为唯物史观重要范畴之一的“现实的个人”的形成,使马克思不再仅仅恪守“全部人类的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的看法,从而认为构成历史的前提的并非是这些自在的个人,而是“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这个前提是“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认”的,是“只有在想像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基于此,人的现实性、个体性,自然性和社会性,受动性和能动性,才在实践上得到了契合,从而才可能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社会理想。
【学位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B0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隽鸿飞;;作为社会历史批判的政治经济学批判[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虎腾;;论马克思哲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与实践本体设定[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2 夏莹;;生产的镜像逻辑与西方形而上学批判——为鲍德里亚对马克思“生产”观念批判辩护[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谢永康;;“天才”的出场——国外阿多尔诺哲学研究述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杨耕;形而上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N];光明日报;2011年

2 谢永康 南开大学哲学系;形而上学批判的有效途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罗苹;《学术研究》开辟专栏力推青年学者[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朱亦一;论施蒂纳的形而上学批判及马克思对其批判的批判[D];清华大学;2007年

2 于桂凤;重建哲学的生活之根[D];吉林大学;2010年

3 张会永;康德的道德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刘金萍;主体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美玲;施蒂纳与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批判[D];吉林大学;2009年

2 高险涛;关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的终结和思之任务的反思[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任景辉;论海德格尔对虚无主义的哲学反思[D];辽宁大学;2008年

4 范伶俐;马克思法哲学批判理论的当代诠释[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佳;马克思怎样从形而上学的社会批判转向科学现实的社会批判[D];苏州大学;2009年

6 杨英文;法的形而上学批判[D];吉林大学;2006年

7 吴纪龙;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终结[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赵坤阳;德里达解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林琳;论马克思《神圣家族》一书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刘荣清;理性的失落与回归[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8167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167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f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