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象山“心即理”新解
发布时间:2020-09-16 15:38
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对中国哲学,乃至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陆象山作为陆王心学开创者,在程朱理学占主流地位的现实状况下,提出了“心即理”命题,并且以此为核心建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本文拟从道德情感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陆象山的“心即理”命题,力图提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的、更为合理的解释。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陆象山“心即理”提出的历史背景。科举制度求取功名和学风浮躁的弊端是陆象山提出“心即理”命题的历史原因,朱熹理学对人之理和物之理的混淆和其理论的内在矛盾是促使陆象山提出“心即理”命题的理论缘故。第二部分阐述了以往对陆象山“心即理”命题的旧诠。陆象山关于“心”或“本心”的解释主要继承了先秦孟子的心学,主要是其“四端之心”,尤其是“恻隐之心”或“恻隐之情”。但是陆象山对其“本心”没有进一步的解释,导致后世对其“本心”有多种不同的解读。牟宗三先生认为其“本心”盖同于康德之自由意志,或曰道德理性,但是这一解读却忽视了其原有的“恻隐之情”。劳思光先生则认为其“本心”就是指价值自觉,却没有解释清楚价值自觉到底为何。徐复观先生则将“辩志”引入,以解释象山的“本心”,最终使得“本心”归到实处,但是却没有说清“本心”自身所指为何。第三部分重新解读了陆象山的“心即理”命题。(1)陆象山的“本心”实际上就是孟子的“恻隐之心”、“不忍之心”,用现代道德心理学的术语说,就是移情心(empathy),因此,“恻隐之心”就是“恻隐之情”,就是一种道德情感。(2)陆象山的“理”实际上是指人之理、伦理之理、应然之理,这种应然之理或德性所知,按照张载的说法,“不萌于见闻”,即不可能来自对外部经验世界的见闻之知。(3)而陆象山“心即理”命题意思实质上就是断言这种不可能来自见闻之知的知识只能来源于认知主体的本心。(4)按照上述理解,陆象山“发明本心”的思想也就有了更为合理的解释:“发明本心”就是认知主体依据恻隐之心的移情反应,对移情反应本身(以及其他诸多情感)和引起移情反应的外部事物进行理性反思和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认知主体不断剥落物欲或意见的遮蔽,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过程。陆象山的“心即理”命题实质上主要是一个道德知识论命题,说明道德知识的先天性,主张道德知识最终源自于人的“本心”、“恻隐之心”、“移情心”。因此,他的“心即理”命题也是他的道德情感主义的核心命题。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244.8
本文编号:2820037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244.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长平;;论牟宗三对陆王心学“心即理”命题的康德式解读[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2 杨泽波;;论牟宗三儒学思想方法的缺陷[J];哲学研究;2015年01期
3 陈真;;论斯洛特的道德情感主义[J];哲学研究;2013年06期
4 邵显侠;;王阳明的“心学”新论[J];哲学研究;2012年12期
5 迈克尔·斯洛特;王楷;;情感主义德性伦理学:一种当代的进路[J];道德与文明;2011年02期
6 吴凡明;;从道德哲学的视角看陆九渊“心即理”的伦理意蕴[J];孔子研究;2011年01期
7 吴凡明;;陆九渊“心即理”思想的道德哲学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12期
8 刘磊;;“孟子之后,至是而始一明”——牟宗三对陆九渊的解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杨泽波;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困难及其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10 卢子震;理学理论自身的矛盾与朱陆分歧[J];孔子研究;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新营;本心与自由[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葛维春;陆九渊心性论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8200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200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