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莱考夫具身认知观的思想演进

发布时间:2020-09-19 22:49
   西方关于认知的研究源远流长。传统观点认为,认知和我们的身体无关或者关系不大。事实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认知和我们的身体密切相关。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身认知思想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莱考夫在大量认知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体验的具身认知理论。他认为,我们的认知是和身体密切相关的,是具身的,传统弱化身体和认知关系的理论是错误的。莱考夫提出的具身认知思想,在认知哲学领域具有重要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本文运用认知历史分析、文献分析和综合分析的方法,通过分析具身化的概念,结合莱考夫的相关著作,重点探求他的具身认知观形成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揭示其丰富的内涵。 文章主要由三章组成。第一章追溯具身认知观形成与发展的理论背景,分别对非具身认知观、经验具身认知观、情境具身认知观、涌现具身认知观和离线具身认知观进行了介绍。第二章研究莱考夫具身认知观的思想演进过程,第一部分介绍莱考夫具身认知观的萌芽阶段,在这一阶段,莱考夫通过隐喻现象来研究我们的日常概念体系,概念隐喻理论可以被看作是莱考夫具身认知观的思想渊源。第二部分介绍莱考夫具身认知观的出现阶段,在这一阶段,莱考夫通过介绍其他认知领域对范畴研究取得的成果,表明范畴化的重要性,指出至少有些范畴是具身的。第三部分介绍莱考夫具身认知观的内涵扩展阶段,这一阶段中,莱考夫从认知无意识、心智具身观、隐喻思维三个方面对具身化的内涵进行了扩展。第三章写对莱考夫具身认知思想演进的评价,分别从对传统理性思想的突破、对传统知觉真理观的批判、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对科学调查范围的超越四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学位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3
【中图分类】:B01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启超;;论在词义分析上结构主义和认知观点的不同[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李永秋,郭时海;Jackendoff and Langacker的认知观点比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芦力军;;从认知观点看英语介词的意象定位[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罗峥,郭德俊;当代情绪发展理论述评[J];心理科学;2002年03期

5 张智勇;;刻板印象的测量与有关理论的研究[J];心理科学进展;1989年02期

6 姜媛;白学军;沈德立;;情绪认知评价的若干问题[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虞法;;第三届中山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综述[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年04期

8 王义静;周剑霞;;隐喻认知和英语多义词学习[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4年00期

9 陈新葵;莫雷;张积家;;隐喻在文章语境中的理解——概念隐喻理论探讨[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10 汪少华;;从时间隐喻看隐喻的双重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合水;彭聃龄;;关于品牌资产的一种认知观点[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孟昭兰;;情绪的组织功能[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3 杨渝川;王卫红;;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因素结构及量表制定[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4 施承孙;郭琳;;认知理论对森田疗法的几点诠释[A];第六届中国森田疗法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琦;张建伟;;再论建构主义学习观[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6 马宏伟;;认知背景下的手势语研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吴姿娟;;从《旷野中的认知》看认知的人类学进路[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8 袁艳;;网络隐喻的认知性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恒超;阴国恩;;关系类别及其学习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吴慧坚;;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理论实践意义辨析——以林语堂译《记承天寺夜游》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月;加减乘除养生法[N];人民政协报;2001年

2 陈奉山;西方自然法思想演进轨迹[N];学习时报;2003年

3 织金县委宣传部部长 王丽佳;直面 引导 监管[N];毕节日报;2009年

4 记者 苗家生;辽艺话剧《父亲》震撼观众心[N];光明日报;2000年

5 张晓刚;回到西方美学史的本源[N];光明日报;2005年

6 汪行福 吴猛;黄颂杰、余源培学术思想研讨会召开[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王方;从巨头之争看企业文化[N];中国工商报;2001年

8 陈华(作者单位:国家民委办公厅);在实践中推进民族理论创新[N];中国民族报;2002年

9 海南日报记者 魏如松;“吴敬琏是个绕不过去的经济学家”[N];海南日报;2010年

10 南方日报记者 陈小庚;吴晓波版《吴敬琏传》——一个模糊的肖像?[N];南方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善良;现代认知压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高翠雨;认知语义视阈下英语逻辑转喻的意义识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郑卫峰;当代中国风险投资思想演变[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杜晓堂;模式创新、政策突破和利益博弈[D];复旦大学;2005年

5 肖家燕;《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6 吴恩锋;基于经济报道标题语料库的概念隐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李晓康;态度意义构建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孙毅;隐喻机制的劝谏性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朴恩希;基于认知语言学的中医五色理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2年

10 李艳芳;批评性语篇分析修辞视角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沁楠;莱考夫具身认知观的思想演进[D];山西大学;2013年

2 刘从胜;瓦雷拉生成认知观的理论探析及其意义[D];山西大学;2012年

3 魏创文;高二英语阅读策略及其培训[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汤晓云;概念隐喻理论与英语词汇教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毓瑾;概念隐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厦门大学;2007年

6 周剑霞;隐喻:从认知的角度改进大学英语词汇教学[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7 胡小异;汉语中“学习”概念的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高霞;英汉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9 彭昌柳;英汉媒体经济语篇中的事件结构隐喻[D];厦门大学;2006年

10 苏小青;“死亡”的概念隐喻英汉对比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230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230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7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