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视域中的主体性反思
发布时间:2020-09-21 15:34
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自觉、自主、能动和创造的特性,它具有实践性、辩证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特征,是主动性和受动性、自发性和自觉性的统一。人们在发挥主体性的过程中体现了主体的认知功能、实践功能和评价功能,这三种基本的主体功能全面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水平、结果和方向。主体性问题是事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们尤其要充分发挥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在理性的指导下实施主体行为,要把实现全人类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的主体性意识空前觉醒,人们凭借强大的科技力量对自然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不仅如此,人们还获得了较以往更宽松的政治环境。这一切都使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发挥其主体性。但是在当前我国,由于传统主体性思想中的消极部分仍然发挥着它的影响、我国经济和教育的整体水平不高、各利益主体的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人们对高科技的驾驭能力不足等因素的存在,人的主体性在取得辉煌胜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其一,主体性原则抽象发展,主体在实践中并不能完善地处理主体与自然、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甚至当前主体的精神状态也表现出一定的迷茫与失落;其二,主体性意识在当前仍然表现不足;其三,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主体性在虚拟实践中呈现弱化的趋势。面对这种复杂的情况,我们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当前我国的主体性问题进行深刻反思,以寻求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解主体性困境的方式。 文章认为,消解主体性困境的方式主要在于重建具体的历史的主体性。具体说来,就是要促进主体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关注主体的现实生活;创建主体性发挥所需要的文化和制度环境;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和提高教育水平,为进一步彰显人的主体性创造条件。重建主体性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主体性理论在现时代的最高发展阶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用“以人为本”引导主体的价值取向,才能从根本上弘扬人的主体性,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学位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B01
本文编号:2823666
【学位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B01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邹志斌;马克思主义异化生产力理论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23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23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