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物观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23 11:36
理学发展到明代,程朱理学日渐支离和僵化,心学兴起。王阳明作为心学的代表人物,他的极富思辨性的学说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王阳明学说常把体用圆融为一,既言分,更言合。因而,在处理心与物、未发与已发、本体与工夫等主客体关系上都与朱熹大不相同,阳明心学中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等命题也多为后世学者所误解。 总结以往阳明心学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心物观是王阳明全部学说的哲学基础,学者对阳明心学的不同理解或误解大多基于对阳明心物观的不同理解或误解。由此出发,本文选择以阳明心物观为切入点,采用思想分析、综合和比较的方法,从点到线,由线到面,管窥阳明心学的本质及其体系架构,对学界的某些争论或误会给出个人的意见。 首先,本文将阳明学中“心”概念分为感性心、认知心、本体心三个层次,在不同层次上探讨不同的命题。尤其是对第三个层次的本心,从性质到内容进行了详细论述,集中地体现了阳明心学的主体精神和道德本体精神,即道德认识与道德起源的圆融为一。 其次,辨析“物”概念。其中主要是辨析了王阳明言物的基本方式,即意之所在便是物和明觉之感应谓之物;论证了王阳明所言之物的二重属性:为心涵摄和外王倾向,即主观与客观、内圣与外王的圆融为一。 再次,辨析心物关系。主要分为心物一体、万物一体、格物致知三部分,从本体论、认识论、工夫论三方面,深入理论了阳明心学关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主体与客体的圆融为一。 最后,解析心物观与致良知学。致良知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心物观是致良知学的本体论基础。通过解构和分析心物观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内在联系,本文不但阐发了心物观在致良知学的建构中的重要作用,而且进一步揭示了知与行、未发与已发的圆融为一。 于是,作为王阳明全部学说的哲学基础,心物观的基于心本体的心与物的圆融为一,逻辑地规定和演绎了阳明心学的全部主客体关系的圆融为一。这是阳明心学高扬人的主体精神、力图纠正程朱理学日趋支离和僵化之弊端的基本学理依据和理论脉络,是本文学术心力与创新的集中所在。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B248.2
本文编号:2825276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B24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宗贤;从“四句教”看王阳明心学的哲学意蕴[J];东岳论丛;2004年06期
2 赵晓芳,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王阳明“心外无物”思想的生存论分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田光辉;论王阳明的“万物一体说”思想[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4 张新民;生命行动的哲学──论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5 魏宗禹;王阳明思想与明代理论思维的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6 张新民;王阳明“四句教”再探释[J];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05期
7 朱雪芳;比较朱子与王阳明的“格物”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刘光育;王阳明的本体功夫论与禅学[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9 胡林英;王阳明道德内化思想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1期
10 王国良;王阳明良知学说与自由解放精神[J];孔子研究;2002年05期
本文编号:28252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25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