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
【学位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N031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导论
1.1 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述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研究综述
1.4 本篇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第二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与发展
2.1 思想渊源
2.1.1 马克思主义生态维度的科学技术观
2.1.2 法兰克福学派的技术思想
2.2 现实背景
2.2.1 生态危机的出现
2.2.2 绿色运动的发展
2.2.3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瓦解及反思
2.3 生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历程
2.3.1 生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萌芽阶段
2.3.2 生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发展阶段
2.3.3 生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成熟阶段
第三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技术批判理论
3.1 科学技术是人“控制自然”的手段
3.1.1 科学技术是剥削自然资源的工具
3.1.2 科学技术是改造天然自然的工具
3.2 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使用是生态危机的根源
3.2.1 科学技术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3.2.2 科学技术是资本主义划分世界利益的根本保障
3.3 科学技术是造成自然与社会新陈代谢断裂的原因
3.3.1 科学技术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分裂
3.3.2 科学技术造成了人与人的分裂
第四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的新型技术主张
4.1 中间技术
4.1.1 小规模技术
4.1.2 分散化技术
4.2 软技术
4.2.1 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4.2.2 洁净技术
4.3 替代技术
4.3.1 太阳能转换技术
4.3.2 环境无害化技术
第五章 生态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意义与不足
5.1 意义
5.1.1 对发展传统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具有重要意义
5.1.2 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5.2 不足之处
5.2.1 生态马克思主义忽视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
5.2.2 生态马克思主义没有区别不同国家的技术差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渊杰;贺雨微;王天;;洋务运动面对李约瑟难题——功利实用主义科技观初探[J];重庆与世界;2011年09期
2 贺晴;;论技术理性的困境与重建[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郭剑仁;;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得与失——以阿格尔、奥康纳和福斯特的思想为代表[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陈学明;;生态马克思主义所引发的思考[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王东梅;;滋润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雨露和阳光——谈三代领导人的科学技术观[A];探索新路构筑辉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论文集[C];1998年
4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A];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论文集[C];2010年
5 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赵安民;;易学与国学国医断想[A];首届国学国医岳麓论坛暨第九届全国易学与科学学会研讨会、第十届全国中医药文化学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袁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开放性视野——(复旦大学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马克思主义教学提纲)[A];第十届博士生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汪广仁;;江南制造局与中国近代早期科技思想的孕育和扩散[A];中国造船工程学会2005《中国船舶工业发展论坛》船史分会场纪念江南造船厂建厂140周年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5年
9 姜华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明建设[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吴依云;;基于案例的技性科学研究[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郇庆治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红绿”政治视阈下的生态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裴竹梅;论邓小平的科教兴国战略思想[N];新乡日报;2006年
3 赵明;让孩子同一个完整的世界对话[N];中国教育报;2003年
4 王道席 王军良 张继勇;黄河治理开发要遵循自然辩证法[N];中国水运报;2003年
5 记者 谢耕发;用创新思想指导科技工作实践[N];科技日报;2001年
6 王其辉;科普在“人才强国”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N];大众科技报;2004年
7 记者 贾西平;以科教兴国为己任 为民族复兴作贡献[N];人民日报;2001年
8 本报记者 王洪波;继往开来 吐故纳新[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本报记者 余峧;IT产品掀起“绿色科技”风潮[N];通信信息报;2004年
10 朱寄萍;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发展[N];解放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马晓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图式、价值追求与现实启示[D];吉林大学;2010年
2 朱波;高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郭靖;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考察及理论认识[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旋;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与传统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比较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4 徐文福;生态马克思主义可持续发展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马莹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观[D];山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谢倩倩;生态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的解析[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冯彦婷;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运用[D];兰州商学院;2012年
8 李文姣;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比较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9 王羽;生态困惑的正义诉求[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李娜萍;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及其对中国生态建设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88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28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