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形态的层次及其划分标准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09 17:10
本文在确立哲学形态划分的原则、标准、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改变把哲学上的“两个对子”作为哲学形态划分和评价的四种最基本的形式的传统模式,坚持把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表现形式——“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作为划分当今世界的各种哲学形态的最高标准,在哲学的“两个对子”之上进一步划分出两大基本的哲学形态——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以及“朴素哲学”和“传统形而上学衍生形态”两个过渡形态。把中西方传统哲学、现当代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哲学基本形态的高度上区别开来,从而形成全面、系统、严谨的世界哲学划分新体系。 关于哲学形态的层次及其划分标准,作者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表现形式’——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是划分哲学形态的最高标准。根据这一标准,在哲学形态的最高层次,古今中外的一切哲学,都可以划分为“传统形而上学”和“唯物主义辩证法”两大哲学基本形态。其中,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是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从纯粹概念出发,依靠逻辑推论,建立绝对体系;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特征是:面向现实,从实际出发,实现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这两大哲学基本形态是哲学划分的最高层次。但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划分,哲学两大基本形态之外还有哲学过渡形态。哲学过渡形态是由两大哲学基本形态衍变而成,往往是以某一基本形态为主,辅以另一基本形态的某些特征,’但划分标准仍然是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比如,现当代西方哲学当中的“反形而上学”、“后形而上学”和“后现代主义”等哲学思潮,就均属于同一种哲学过渡形态——传统形而上学的衍生形态。哲学基本形态及其过渡形态之下,是不同层次的具体哲学形态。不同层次的具体哲学形态,都是由某一基本哲学形态衍生而成,全部或基本具备这哲学基本形态的根本特征。 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不同的哲学形态,在当今的世界哲学大厦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各自发生作用的领域和途径不同。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古典哲学、西方现当代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隶属于不同的哲学形态,具有不同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功能,不能相互取代,但可以相互补充,在现实生活中各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现实中,我们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又要重视和加强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促进马哲中哲西哲的共同繁荣和相互融合。 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论述哲学形态的层次及其划分标准。第二章论述作为哲学形态的传统形而上学。第三章论述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第四章论述哲学过渡形态。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B0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重点与难点
1.3.4 基本观点
2 哲学形态的层次及其划分标准
2.1 哲学形态
2.1.1 形态和形态学
2.1.2 哲学形态和哲学形态学
2.2 哲学形态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2.2.1 哲学形态划分的基本原则
2.2.2 哲学形态划分的视野和方法
2.3 哲学形态的划分标准
2.3.1 哲学形态的构成要素
2.3.2 哲学形态的划分标准
2.4 哲学形态的层次
2.4.1 哲学基本形态及其过渡形态
2.4.2 哲学具体形态
2.4.3 建立在哲学形态划分基础上的哲学层次划分
2.5 哲学形态的功能
2.5.1 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缺陷
2.5.2 传统形而上学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5.3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根本特征和功能
2.5.4 传统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两大哲学形态在现实世界中的相互关系
3 作为哲学形态的传统形而上学
3.1 传统形而上学的定义
3.2 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特征
3.2.1 超然于经验之上
3.2.2 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
3.2.3 追求普遍、完美、永恒和绝对
3.2.4 统领一切的世界观
3.2.5 永不过时的绝对真理
3.3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目的
3.3.1 求知
3.3.2 学以致用
3.3.3 理论批判
3.4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
3.5 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
3.5.1 传统形而上学的常见思维模式
3.5.2 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的日常适用范围
3.5.3 传统形而上学与生俱来的理论局限
3.6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工具
3.6.1 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工具
3.6.2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
3.7 传统形而上学的人学立场
3.8 传统形而上学的学科体系
3.8.1 ‘传统形而上学的三个层次
3.8.2 传统形而上学的“两个对子”
3.8.3 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流派
3.8.4 哲学家思想体系(或学派)、研究领域(或著作)和具体观点(学说)
3.9 传统形而上学的社会功能
3.9.1 认识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
3.9.2 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3.9.3 对社会和历史进行阐释和批判
4 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4.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定义和性质范围
4.1.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定义
4.1.2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与性质范围
4.1.3 唯物主义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地位,特别是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4.2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特征
4.2.1 唯物主义辩证法注重于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的研究
4.2.2 唯物主义辩证法注重对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4.2.3 唯物主义辩证法注重在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3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目的
4.4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领域
4.5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模式
4.5.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常见思维模式
4.5.2 唯物主义辩证法思维模式的适用范围
4.5.3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局限
4.6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和逻辑工具
4.6.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逻辑工具
4.6.2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方法
4.7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人学立场
4.8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学科体系
4.8.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个层次
4.8.2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流派
4.8.3 哲学家思想体系(或学派)、研究领域(或著作)和具体观点(学说)
4.9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社会功能
4.9.1 为认识世界提供方法论
4.9.2 为改造主观世界提供方法论
4.9.3 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方法论
5 哲学过渡形态
5.1 朴素哲学(或“前形而上学”)
5.1.1 朴素哲学(或“前形而上学”)的定义及其性质范围
5.1.2 朴素哲学(或“前形而上学”)的哲学形态描述
5.2 传统形而上学衍生形态之一:“反形而上学”
5.2.1 “反形而上学”的定义及其性质范围
5.2.2 “反形而上学”的哲学形态描述
5.3 传统形而上学衍生形态之二:“新形而上学”(或“修正的形而上学”)
5.3.1 “后形而上学”
5.3.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本文编号:2833962
【学位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B024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3 研究思路、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重点与难点
1.3.4 基本观点
2 哲学形态的层次及其划分标准
2.1 哲学形态
2.1.1 形态和形态学
2.1.2 哲学形态和哲学形态学
2.2 哲学形态的划分原则和方法
2.2.1 哲学形态划分的基本原则
2.2.2 哲学形态划分的视野和方法
2.3 哲学形态的划分标准
2.3.1 哲学形态的构成要素
2.3.2 哲学形态的划分标准
2.4 哲学形态的层次
2.4.1 哲学基本形态及其过渡形态
2.4.2 哲学具体形态
2.4.3 建立在哲学形态划分基础上的哲学层次划分
2.5 哲学形态的功能
2.5.1 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特征和根本缺陷
2.5.2 传统形而上学存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5.3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根本特征和功能
2.5.4 传统形而上学与唯物辩证法两大哲学形态在现实世界中的相互关系
3 作为哲学形态的传统形而上学
3.1 传统形而上学的定义
3.2 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特征
3.2.1 超然于经验之上
3.2.2 局限于“纯粹的思想领域”
3.2.3 追求普遍、完美、永恒和绝对
3.2.4 统领一切的世界观
3.2.5 永不过时的绝对真理
3.3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目的
3.3.1 求知
3.3.2 学以致用
3.3.3 理论批判
3.4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
3.5 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
3.5.1 传统形而上学的常见思维模式
3.5.2 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的日常适用范围
3.5.3 传统形而上学与生俱来的理论局限
3.6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工具
3.6.1 传统形而上学的逻辑工具
3.6.2 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
3.7 传统形而上学的人学立场
3.8 传统形而上学的学科体系
3.8.1 ‘传统形而上学的三个层次
3.8.2 传统形而上学的“两个对子”
3.8.3 传统形而上学的主要流派
3.8.4 哲学家思想体系(或学派)、研究领域(或著作)和具体观点(学说)
3.9 传统形而上学的社会功能
3.9.1 认识包括人的精神世界在内的整个世界
3.9.2 改造人的主观世界
3.9.3 对社会和历史进行阐释和批判
4 作为哲学形态的唯物主义辩证法
4.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定义和性质范围
4.1.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定义
4.1.2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产生发展过程与性质范围
4.1.3 唯物主义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的地位,特别是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4.2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特征
4.2.1 唯物主义辩证法注重于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的研究
4.2.2 唯物主义辩证法注重对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
4.2.3 唯物主义辩证法注重在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3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目的
4.4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领域
4.5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维模式
4.5.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常见思维模式
4.5.2 唯物主义辩证法思维模式的适用范围
4.5.3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理论局限
4.6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和逻辑工具
4.6.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逻辑工具
4.6.2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研究方法
4.7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人学立场
4.8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学科体系
4.8.1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三个层次
4.8.2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流派
4.8.3 哲学家思想体系(或学派)、研究领域(或著作)和具体观点(学说)
4.9 唯物主义辩证法的社会功能
4.9.1 为认识世界提供方法论
4.9.2 为改造主观世界提供方法论
4.9.3 为改造客观世界提供方法论
5 哲学过渡形态
5.1 朴素哲学(或“前形而上学”)
5.1.1 朴素哲学(或“前形而上学”)的定义及其性质范围
5.1.2 朴素哲学(或“前形而上学”)的哲学形态描述
5.2 传统形而上学衍生形态之一:“反形而上学”
5.2.1 “反形而上学”的定义及其性质范围
5.2.2 “反形而上学”的哲学形态描述
5.3 传统形而上学衍生形态之二:“新形而上学”(或“修正的形而上学”)
5.3.1 “后形而上学”
5.3.2 建设性后现代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当代中国哲学主流形态[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2 王海滨;;马克思哲学的三种形态及其当代性[J];长白学刊;2010年01期
3 李楠明;实践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J];东岳论丛;2001年04期
4 俞宣孟;论普遍性——中西传统哲学形态的一种比较研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宿光平;论哲学形态和思维方式的发展——兼论中西哲学思维方式之不同[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李晓东;略论哲学的三种形态[J];东岳论丛;2000年02期
7 陈坚;哲学学二题[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聂锦芳;建构当代中国的哲学形态:可能与基础[J];教学与研究;2002年07期
9 章国锋;哈贝马斯访谈录[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10 俞宣孟;关于中西方哲学形态的新一轮比较研究[J];学术月刊;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8339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339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