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孟荀思想之比较

发布时间:2020-10-09 21:24
   研究孟子的思想及其理论体系,希冀从中寻找到背后的深层原因,以有助于对中国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文共有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本文研究方向学界研究综述。对于以儒家的重要思想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哲学思维路径和独有特点,几十年来人们作了许多的讨论,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概括。中国哲学以人、人生、人之社会、人之社会活动为自己的思维焦点和主要领域,而极少涉足超人的神和非人为的自然等其他领域。本文分别从地位、综述、本文宗旨、方法及特色进行了研究。 第二部分是对孟荀两人的天道观及人性之说进行了阐述。在孟子那里,“天”有好几种含义,其一就是把“天”看成是一种无法违抗、无法改变的必然性,这就是儒家讲的命运之“天”,或称“天命”。把天命看成是一种无法违抗的必然性,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要听从于命运的安排,这就要导致宿命论。宿命论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二者是对立的。儒家虽然主张天命论,但并不像道家那样要人“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而是要求“知天”、“知命”,在认识天命的前提下积极有为,尽量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时甚至明知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却还要“知其不可而为之”。这里表现出了儒家天道观中的某些矛盾。但是,宿命论仍是儒家天道观的主导方面,所谓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就是要人们在不违反天命的前提下发挥出其实现天命的自觉性。在荀子那里,荀子的天人观对前述各家的天人观都有所吸取,但别开生面,有着崭新的内容。《荀子》中的“天”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地”及地上生物以外的自然现象,包括日月星辰的运行,四时寒暑的迭代,风雨水旱的变异等,《天论》中“天行有常”之天即指此。但荀子认为地上生物都是天地阴阳之化所产生的,故天、地虽有别,也常连类而言。故我们在论述其天人观时,也不妨将其所言的“地”包括进去,而视其所谓“天”为指自然界及变化的规律。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这是我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的利用大自然,控制大自然的破坏的伟大号召,也是对天人关系所作的近乎科学的说明,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其一、荀子明确地把天看作是物,它既不是什么主宰万物最高的人格神,也不是什么高于一切的理念或普遍精神。其二、荀子也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的作用,这里所谓“天命”,就是指自然界的作用及其规律与变态。但他坚决反对那种只能自然界消极等待它的恩赐的懦夫思想,而主张人类要积极地去驾驭、控制它,使它为人类服务;对其中的某些“物”,甚至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去改变它。孟子为了把自己人性皆善的观点建立在更加牢固的基础上,他还从人心,人性上溯到天命,认为在人性论问题上打通了天人的渠道,使身、心、性、命四者统一起来,因为“心”是思维的器官,仁义礼智诸善端,只有通过心的思维功能加以扩充,才能把握人的善性;如能进一步自觉地遵守善性去处理好人际关系,这就是知天命了。由尽心到知性,再由知性到知命,这是一条由下溯行而上的去脉,而天命正是人性的源头。荀子的“人性恶”,他所谓伪,虽与性分,也不离性。性伪既分,为什么伪又不离性呢?荀子在《性恶》篇从两个方面作了说明:一是“凡人之欲为善者,为性恶也”,犹如“贫愿富,贱愿贵”之类。这是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明圣人所以能化性起伪的原因。二是认为所有的人“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由此可见,荀子所谓伪,其实是不离性的。而作为二者之间的桥梁,除实践的原因外,从认识论的角度说,就在于“心有征知”,即人有认识感知的能力。伪虽不离性,但毕竟不是性。人必须努力学习、实践,“化性而起伪”才能达到“性伪合”。 第三部分阐述了孟荀社会管理思想的异同。孟子提倡“以德治国”。孟子曾经说过:“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仅有好心善德还不足以治理国家。同时,仅有好的方法自己也动作不起来。仁政王道是道德与政治结合的产物。道德与政治的统一和相融首先表现在君王等个人道德品质、心性修养与治国理民活动的一致性上。而荀子提倡“以法治国”。荀子的礼注入了崭新的时代内容。荀子还引法入礼。在实践层面上主张礼法并用。礼法本质上的一致性和相通性决定了其可能性;作为治国手段,礼、法又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由此决定了二者相互配合的必要性。在价值层面上强调礼尊法卑。就礼法产生顺序而言,礼先法后,就礼法产生的社会效果而言,有王霸之别;由人的等级地位进行推导。他主张:先教后刑,刑罪相称。经荀子改造后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长期采用的指导思想。 也就是说,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前提下进行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法治与德治都是人民意志的体现,但是两者又各有长短,所以,只有法治与德治结合,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学位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B22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孟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二、孟荀思想在学界讨论综述
    三、本文立意宗旨、方法和特色
一、孟荀天道观的异同
    (一) 孟子
        1. 尽心
        2. 知性
        3. 知天
    (二) 荀子
        1. 天行有常
        2. 天人相分
        3. 制天命而用之
二、孟荀人性论的异同
    (一) 人性本善
        1. 四端
        2. 良知良能
        3. 求放心
    (二) 人性本恶
        1. 性
        2. 伪
        3. 化性起伪
    (三) 孟荀合论
三、孟荀社会管理的异同
    (一) 以德治国
        1. 法先王
        2. 重民
        3. 仁政
    (二) 以法治国
        1. 法后王
        2. 隆礼
    (三) 孟荀合论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育良;先秦儒家对于“情”的理论探索[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路德斌;荀子“性恶”论原义[J];东岳论丛;2004年01期

3 王易;论荀子的“性恶”伦理思想[J];河北学刊;1997年06期

4 蔡陈聪;孟荀人性论渊源、互补及其历史影响——兼论当代中国人性沉沦与道德价值观冲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宋志明;许宁;;论荀子礼学的规范诉求[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6 陈雯;李娟;;孟庄性情论之比较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7 盖光;孟荀的“性—情”结构论及艺术本体性[J];孔子研究;2003年05期

8 邵俊峰;孔子人性观新论[J];齐鲁学刊;2004年03期

9 许建良;荀子性论的二维世界[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李晨阳;;荀子哲学中“善”之起源一解[J];中国哲学史;2007年04期



本文编号:28342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342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68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