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与排异:先秦社会隐逸思想流变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2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相关研究成果回顾
一、研究著作回顾
二、研究论文回顾
第二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方法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何为隐逸
第一章 早期隐逸的发生学探源
第一节 伦理冲突和政治困境下的隐逸实践
第二节 《周易》和《诗经》中的隐逸思想
一、《周易》中的隐逸思想
二、《诗经》中的隐逸思想
第三节 早期隐逸起源三要素:自由、伦理和政治
一、隐逸行为的发生和早期伦理模式的转换
二、伦理、自由与政治——隐逸起源三要素
第二章 孔子“以道事君”原则下的仕隐观
第一节 春秋士人对隐逸群体的贡献
第二节 “以道事君”与“隐居以求其志”
一、道义
二、时命
三、义利之辨
四、师道和隐逸
第三节“士志于道”和“时行时止”原则下的仕隐观
第三章 庄子“全真葆生”观念下的隐逸
第一节 战国时代社会变迁对个体存在的冲击
第二节 从“齐物论”到“逍遥游”
一、齐物与生存
二、齐是非与养生
三、齐死生与逍遥
第三节 陆沉于民:隐逸的新形态
第四章 战国晚期对隐逸的批判风潮
第一节 大一统的政治环境和士人群体的蜕变
第二节 荀子对于孔子仕隐观的批判继承
第三节 韩非“不臣则诛”对隐逸的排斥
第五章 先秦隐逸文化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先秦隐逸文化特征总结
一、先秦隐逸文化对“士”“隐”内涵的重构
二、先秦隐逸群体的劳动与财富观
三、先秦隐逸行为的政治文化属性
四、早期隐逸中山水的特殊地位
第二节 先秦隐逸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隐逸行为对生命和价值的保存
二、隐逸对政治的批判作用
三、隐逸对文化的贡献
后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真真;;《论语》中的隐逸思想[J];枣庄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2 王中江;;孔子的生活体验、德福观及道德自律——从郭店简《穷达以时》及其相关文献来考察[J];江汉论坛;2014年10期
3 阳清;;《论语》隐逸形象参微[J];华夏文化论坛;2013年01期
4 朱雄;;从隐逸观念透视帝制中国知识与权力的关系[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王慰;商原李刚;;儒、道比较视野中的《周易》隐逸思想及其影响[J];人文杂志;2012年05期
6 林榕杰;;从孟子论伯夷、柳下惠等圣贤看其进退观[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邓联合;;巫与《庄子》中的畸人、巧匠及特异功能者[J];中国哲学史;2011年02期
8 岳国文;;隐逸文化与庄子哲学[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4期
9 霍建波;;古代统治者对待隐士的双重标准[J];河北学刊;2007年04期
10 邓联合;;技术活动与精神超越——庄子的智慧[J];美术观察;2007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蒋波;秦汉时期的隐逸现象及相关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2 杜觉民;隐逸与超越[D];中央美术学院;2007年
3 肖玉峰;先秦隐逸思想及先秦两汉隐逸文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4 霍建波;隐逸诗研究(先秦至隋唐)[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徐向真;中国早期隐逸思想的形成及其思想渊源[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张伟;庄子隐逸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3 柳亮;试论庄子的生死观[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王磊;进取时代的退却与守望者[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孟庆茹;试论先秦文学中的隐逸情结[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355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35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