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然”概念的本体论内涵
发布时间:2020-10-12 16:34
实际上,“自然”(或“实在”)和“自我”(或“主体”)的概念萌芽已然存在于古希腊哲学的开端中。尤其自近代以来,随着对自然和人的重新发现,人们更加深了对自然和自我的认识和理解,尽管关于人同自然的关系人们并不持有一致的见解。面对自然界,人的自觉的实践活动已经展现出巨大的能动性和力量。与此相关,一些哲学理论,也倾向于把自然仅仅局限于人的视野中,似乎自然界只有同人相关才是有意义的。这样,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逐渐从人类理论上的和实践上的自觉与自信中衍生出来。但是人们如今已经意识到,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根本上制约着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哲学理论上,对人本身的片面强调也很容易陷入唯我论的尴尬境地。如果把自然界本身的关系还原为社会关系即人的关系,则这种还原的逻辑彻底化就是把人的关系进一步还原为“我”的关系。既然认为自然是由社会建构起来的,那么不难设想,社会当然也是由自我所建构起来的。果真如此,那就同怀疑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一样,“我”以外的他人的客观存在也是可疑的,从而人的道德责任自然无从谈起。然而,按照极端的经验论,自我也无非是一系列的感觉或观念而已——作为实体的自我也就消解了。 正是出于认识论上的疑难,才不免有人在理论上质疑自然和他人的客观实在。不难理解,当人们指谓客观对象时,总是同客观对象处于一种关系——认识的或实践的关系——之中。因此,在一些哲学家看来,如果对这一主体性的关系视而不见,那么关于客观实在的断言就只能是独断的预设。这似乎表明,既然所谓的客观实在总是主体性关系中的对象,那么追问客观实在本身也无非是一个幻想罢了。但是我们要注意,当片面地强调客观对象的为我的意义时,这恰恰忽略了客观对象自身的关系。或者说,以人的关系取代自然的关系、以人的历史取代自然的历史并不是那么适当的。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不是我们如何设法摆脱我们同自然的关系以探究自然本身,相反,自然本身在同人的关系中从未失为自身,自然自在的规定也在为人的关系中显现出来。固然,在同自然的关系中,人作为实践的主体以设定自然,但是这一积极的设定活动却是以自然本身的规定为基础的。显然,人的存在和生活都依赖于自然基础,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无论根据逻辑的(即认识论的)还是本体论的观点,自然本身都是优先于人及其实践活动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自然”这一哲学概念视为本体论范畴。 因此,在同人的关系之外,自然是自在自为的客观实在;在同人的关系中,自然对人具有无可怀疑的优先性。只有把自然视为基本的本体论范畴,我们才能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真正超越自我的自身循环。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N0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3 环境哲学概观
第2章 “自然”的隐没
2.1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双重发现
2.2 对待人本身的两种哲学态度
2.3 对自然的“实践态度”
第3章 主体(自我)的困境
3.1 自我的孤独和湮灭
3.2 道德责任可能吗?
3.3 社会主体和历史视野中的自然
第4章 自然与认识
4.1 对独断论的省察
4.1.1 两种怀疑论
4.1.2 对认识“批判”着的考察
4.1.3 合理的“独断论”
4.2 自然和认识论藩篱
4.2.1 认识论循环
4.2.2 “二律背反”和“自在之物”
4.2.3 超越循环
第5章 “自然”概念的本体论内涵
5.1 感觉现象和物理世界
5.1.1 巴克莱的悖论
5.1.2 “宇宙麦片粥”和“纽拉特之船”
5.1.3 “意向性”概念
5.2 关于“自然”的本体论证明
5.2.1 自然的两重发生
5.2.2 “感觉的对象性规定”
5.2.3 关于自然的“本体论”证明
5.3 几点回应
5.3.1 作为“无”的自然?
5.3.2 实践中的自然?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2838016
【学位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N0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文献综述
1.3 环境哲学概观
第2章 “自然”的隐没
2.1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的双重发现
2.2 对待人本身的两种哲学态度
2.3 对自然的“实践态度”
第3章 主体(自我)的困境
3.1 自我的孤独和湮灭
3.2 道德责任可能吗?
3.3 社会主体和历史视野中的自然
第4章 自然与认识
4.1 对独断论的省察
4.1.1 两种怀疑论
4.1.2 对认识“批判”着的考察
4.1.3 合理的“独断论”
4.2 自然和认识论藩篱
4.2.1 认识论循环
4.2.2 “二律背反”和“自在之物”
4.2.3 超越循环
第5章 “自然”概念的本体论内涵
5.1 感觉现象和物理世界
5.1.1 巴克莱的悖论
5.1.2 “宇宙麦片粥”和“纽拉特之船”
5.1.3 “意向性”概念
5.2 关于“自然”的本体论证明
5.2.1 自然的两重发生
5.2.2 “感觉的对象性规定”
5.2.3 关于自然的“本体论”证明
5.3 几点回应
5.3.1 作为“无”的自然?
5.3.2 实践中的自然?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后记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斯蒂芬.达沃尔;陈真;;道德义务的规范性[J];江海学刊;2011年05期
2 陈嘉明;;事实与价值可分吗——以生态伦理学为视角[J];学术月刊;2011年08期
3 陈亚军;;“世界”的失而复得——新实用主义三大家的理论主题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4 彭锋;;环境美学与“超人类立场”[J];哲学动态;2011年03期
5 陈嘉明;;先验论证刍论[J];哲学研究;2009年11期
6 高秉江;;“思”与思维着的“我”——笛卡尔和康德自我观的异同[J];哲学研究;2011年06期
7 盛晓明;;从本体-历史的观点看[J];哲学研究;2012年04期
本文编号:2838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3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