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文本学解读

发布时间:2020-10-12 20:50
   对于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准确理解,是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要途径。然而有效解读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又须具有方法论自觉和多重分析视野。马克思哲学独特智慧的形成,首先根植于波澜壮阔的现实实践,即马克思对其所处时代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批判,同时来自马克思在消解传统西方思辨哲学过程中所彰显的缜密的逻辑剖析和主体意识自觉。因此,解读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必须诉诸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基于这一视角,论文首先考察了马克思对于西方哲学传统的反思与批判。强调马克思哲学革命源自传统西方哲学的自身困境。传统西方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就是将逻各斯(the logos)当作探讨世界本原、追求终极实在、永恒原则和绝对真理的中心,诉诸理性和逻辑的自我完善来寻求人类解放的路径。然而在马克思看来,哲学重要的不在于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深层旨归,就在于以现实实践转向消解了理性决定论,以历史生成论消解了本体还原论,以现实个人的解放消解了伦理拯救论,彻底颠覆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传统,真正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造世界”的历史性飞跃。 从对个体主体性解放的价值呼唤,到基于实践基础的人的社会历史生成范式的确立,再到立足于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人的现实解放之路的最终形成,马克思哲学在消解和超越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过程中探索出人的解放的科学路径,从而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科学。 基于这一逻辑线索,论文结合马克思哲学思考的主要文本,对马克思哲学革命做了文本学解读。指出,《博士论文》虽然表达了改造世界的激情和人类解放的价值诉求,但此时马克思却把彻底的真正的自由归结为自我意识的自由,《巴黎手稿》提出了劳动异化、交往异化并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了批判,但在彰显现实历史性逻辑的同时未能摆脱思辨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哲学把理论研究对象从宗教史和自我意识的历史转向现实社会实践过程,以历史生成的分析方法来剖析社会发展的基础和规律,通过物质生存条件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思路完成了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哲学从物质生产过程探讨人与人的关系,重点探讨了与物质生存条件生产相统一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尤其是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揭示了无产阶级生存困境的根源及其解放的路径,最终完成了对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人类解放路径的科学探求。
【学位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8
【中图分类】:B0-0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本论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围绕本论题学界的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解读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方法论思考
    2.1 对马克思哲学文本解读模式的检讨
        2.1.1 “价值中立”是否可能?
        2.1.2 “本体论转向”现象之反思
        2.1.3 “去语境化”引用与“原理预设”方法再商榷
        2.1.4 “解释的经验化”与“回归形而上之思”何为?
        2.1.5 “体系哲学重新建构”再省思
    2.2 解读马克思哲学革命应具有的双重视野
        2.2.1 基于“外史”与“内史”双重维度的自觉
        2.2.2 现实社会生活: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生成的基石
第3章 人的解放:马克思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价值旨归
    3.1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价值诉求:人的现实解放
        3.1.1 马克思与西方希腊—基督教哲学传统
        3.1.2 马克思哲学的时代课题:人的生存困境与人的解放
    3.2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历史演变及其自我解构
        3.2.1 两个世界划分与客观理性盲从
        3.2.2 “理性为自然立法”:从客观理性到主观理性
    3.3 马克思哲学革命: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和超越
        3.3.1 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特点及其理论局限
        3.3.2 终结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哲学走向及其局限
        3.3.3 马克思哲学在颠覆中实现自身变革
    3.4 马克思消解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三个向度
        3.4.1 以现实社会实践消解理性决定论的思维范式
        3.4.2 以历史生成论消解本体还原论
        3.4.3 现实个人的解放是马克思哲学诉求的基本话语
第4章 个体主体性解放的价值呼唤
    4.1 马克思哲学价值诉求的发源地
        4.1.1 中学时期的改造世界激情与理想主义情怀
        4.1.2 《博士论文》对个性自由的追求和向往
        4.1.3 从精神解放到人的解放
    4.2 《巴黎手稿》中的现实历史逻辑与人本主义逻辑
        4.2.1 劳动异化——主体性的遮蔽与回归
        4.2.2 交往异化——在交换关系中人的自由的丧失
        4.2.3 对黑格尔异化扬弃观的批判与超越
第5章 基于实践基础的人的社会历史生成
    5.1 历史唯物主义中“历史”概念的双重内涵
        5.1.1 “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的历史哲学”
        5.1.2 “研究对象”的历史与“分析方法”的历史
    5.2 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的清算
        5.2.1 青年黑格尔派忽视了历史的现实基础
        5.2.2 费尔巴哈人本学是无“历史”的哲学
    5.3 社会生活实践与人的“历史”生成
        5.3.1 现实与生成视野下的人类历史活动
        5.3.2 所有制的演变与“社会分工”
        5.3.3 人的解放是一种“现实的历史活动”
        5.3.4 人的现实历史生成与唯物史观的奠基
第6章 立足于个体与社会相统一的人的现实解放之路
    6.1 对蒲鲁东现实社会关系再生产线索缺失的批判
        6.1.1 蒲鲁东不懂得现实社会关系的真正内涵
        6.1.2 蒲鲁东诉诸“真正的公式”达到对世界的改造
    6.2 科学的生产关系概念的形成
        6.2.1 从生产领域探求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
        6.2.2 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关系
    6.3 人的解放之路的科学阐释
        6.3.1 社会关系的合理化与人的真正解放
第7章 结语: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启示
    7.1 用理性与价值的双重视角来审视时代生活
    7.2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价值基础
    7.3 生活世界的回归与超越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颂杰;论西方哲学演进的思路和问题[J];河北学刊;2003年04期

2 俞吾金;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及其当代发展趋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3 吴晓明;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与全部形而上学的终结[J];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4 高清海;“解放思想”与世界观的转变──谈发挥邓小平理论的哲学精神[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1期

5 邹诗鹏;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若干问题散议[J];教学与研究;2004年11期

6 韩立新;;《巴黎手稿》的文献学研究及其意义[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01期

7 胡大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创新与方法自觉[J];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8 张一兵;让理论在自省性的问题域中生长[J];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9 邹广文,崔唯航;从现成到生成——论哲学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丰子义;马克思本体论思想的方法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本文编号:2838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38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0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