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哲学论文 >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科学和技术

发布时间:2020-10-13 13:46
   实践唯物主义关于科学和技术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以新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考察科学和技术发生发展的历史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特别是通过考察近代科学和技术在建立机器大工业和资本主义制度过程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站在先进生产力的无产阶级立场上,对科学和技术对人类历史的进程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由此形成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科学和技术思想。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为基础,初步厘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和技术观。 本文首先探讨了科学和技术的本质。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的基础上,摈弃了旧的诠释角度,革命性地提出了从实践的维度诠释科学和技术的理论。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科学和技术研究的对象是“对象、现实和感性”,科学和技术研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科学和技术研究结果指向人的实践,科学不但形成关于解释世界的理论和观念,而且通过被纳入到人类实践体系之中而重构我们的生活世界,科学实践的终极目的是改变世界。 其次,本文考察了科学和技术产生的源泉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下,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科学得以发生的源泉,科学和技术作为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人的实践是科学和技术产生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科学和技术何以为续的根本动力,社会实践促使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成为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外在动力。 第三,本文考察了科学和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科学和技术只有生产关系变革后,在大工业时代才能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大规模应用,科学和技术的物化还需要多种社会条件的配合,科学和技术的生产力效应在于它与人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财富的结合,解决科学和技术在生产力中异化的根本方式是社会主义革命。 第四,本文考察了科学和技术是一种革命性的力量的观点。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里,科学和技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表现,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它所蕴涵的巨大能量,在社会实践中外化为生产力,带来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生产力的革命性变化进而对生产关系产生影响,同时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基础的变革,将促进上层建筑的嬗变;无产阶级作为最革命的阶级,应该也必须掌握这一革命力量,使之切实成为人类解放的武器。 第五,本文考察了马克思一门科学和一种文化的思想。在实践唯物主义看来,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科学文化,另一种是人文文化,但是,在本质上,文化的分裂是空穴来风,理性的裂变,人性的分裂才是问题的实质。在实践唯物主义的视野下,在人的本质力量外化的基础上形成的门科学和文化只有一门,那就是关于人的科学和关于人的文化。 第六,本文考察了马克思关于科学和技术异化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科学和技术的异化表现在科学和技术中人的全面缺失,科学和技术忽视、敌视和统治人,是科学和技术控制了人,而不是相反;科学和技术的异化不仅有认识论根源,更重要的是社会根源,人的异化先在于科学和技术的异化;克服异化的根本手段是社会制度的变革,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将根本解决科学和技术的异化问题。 最后,本文考察了科学和技术与人类自由的关系。在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的自由的动力和源泉,科学和技术作为正在实现着的自然主义为人的自由提供了可能性,科学和技术不断扩展和深化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和人的自由活动的内容,在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双向互动,共同指向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终极价值在于不断为人类的解放创造条件,为人类对自由的追求插上飞翔的翅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的真正的“人的社会”。
【学位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7
【中图分类】:N02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研究的方法
    三 论文的框架
第一章 从实践出发理解科学
    一 实践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模式
    二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五个维度
    三 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思维模式对科学的解读
第二章 实践是科学起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 传统及其问题
    二 科学何以可能——人类的实践是科学产生的源泉
    三 科学何以为续——实践是科学发展的动力
    四 社会结构的优化为科学技术进步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三章 论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效应
    一 生产力的内涵和外延
    二 在生产一般意义上,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三 科学和技术成为生产力的条件
    四 科学技术的生产力效应在于它与人的真正需要而不是财富的结合
    五 解决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异化的方式是社会主义革命
    六 科学和技术作为生产力也应该包括精神财富的创造
第四章 科学和技术是一种革命力量
    一 科学和技术使生产力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二 科学和技术与生产关系的变革
    三 科学和技术与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
    四 科学和技术与上层建筑的革命
    五 无产阶级应该也必须掌握科学和技术这一革命力量
第五章 一门科学和一种文化
    一 “斯诺问题”的由来
    二 文化分裂的原因探微
    三 一门科学和一种文化
第六章 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科学技术异化
    一 科学技术异化的表现
    二 科学技术异化的原因
    三 克服科学技术异化的路径
第七章 科学和技术——人类自由的翅膀
    一 自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向
    二 人的历史性实践活动是自由的源泉和动力
    三 科学和技术——人类争取自由的手段
    四 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参考文献
后记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音;赵庆元;;实践唯物主义的另类解读[J];石家庄法商职业学院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2 敖琴;吴仁平;;当前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三大瓶颈[J];江西社会科学;2018年03期

3 徐宁;;浅析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在当代中国实践中的确证[J];知识经济;2017年09期

4 彭坚;;走出实践唯物主义研究困境的思考——读吴仁平等新著《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反思》[J];老区建设;2017年02期

5 陈立新;;实践唯物主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社会科学辑刊;2016年03期

6 程广云;;实践唯物主义的两个还原——从物质还原到实践还原[J];哲学动态;2014年12期

7 于志伟;谭琴;林学辉;;实践唯物主义的社会——自然观分析[J];赤子(下旬);2016年12期

8 宋欢欢;;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J];长江丛刊;2017年14期

9 张正扬;;我国学术界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研究解读[J];山西青年;2017年15期

10 林明晓;;实践唯物主义不是方法[J];长江丛刊;2017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徐积平;实用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D];苏州大学;2005年

2 孙爱军;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下的科学和技术[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陈雄辉;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明诗;冯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D];武汉大学;2011年

5 刘秉毅;马克思的哲学观[D];武汉大学;2014年

6 王东红;历史与实践自身运动[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杨;自然行动与非自然行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年

2 殷猛;实践唯物主义语言观与实践本位驱动的外语教学模式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高维杰;康德的“客观性”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之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冯文平;马克思“实践的空间”思想及现实意义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5 张媛;实践唯物主义视阈中的马克思、恩格斯两性观[D];南昌大学;2016年

6 李琦;实践人本论的建构维度及当代价值[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陆正林;实践唯物主义视野中的教劳结合理[D];苏州大学;2007年

8 娄跃辉;实践唯物主义视域下中国经济哲学发展路径探析[D];中共重庆市委党校;2013年

9 王慧霞;论马克思哲学对西方哲学传统的伟大变革[D];延安大学;2010年

10 何燚;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392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zhexuezongjiaolunwen/28392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2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